日前,北大清华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名称不变,但选拔方式中不再提及“中学推荐”。
“校长推荐制”实施多年,的确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学苗,可弊端却也日益明显。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校长都有推荐的资格,客观上造成了中学地位的三六九等。不少地方的高中甚至将获得北大清华的“校长推荐”资格作为一种宣传的资本。另一方面,“校长推荐”出来的人才未必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校长手中的推荐名额因为稀少,往往会变成一种资源,变成权力和金钱的掌控者争夺的对象。
不可否认,“校长推荐”有其特定的优势,也方便了高校自主招生时迅速锁定目标。然而“校长推荐”这一关的存在,实际上剥夺了一部分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而变“校长推荐”为“自愿报名”,很显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选拔,而高校也可以众多的参选对象中选拔出人才。
从“校长推荐”到“自愿报名”,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却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一大进步。“校长推荐”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差额推荐,这种推荐是否符合自主招生高校的口味,这很难保证。一旦校长推荐的标准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标准不一致或者发生偏差,校长推荐的人才很可能会落选。而高校想选拔的人才则很可能在校长把关时就被淘汰掉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让所有有能力有特长的人才都能参加选拔,这既是自主招生的本意,同时也是公平竞争的需要。相比于高考录取,自主招生更应该注重公平,录取不录取,这是高校做主的事情。可让不让参与自主招生选拔,却涉及到公平的问题。
客观而言,取消“校长推荐”、“中学推荐”,选择“自愿报名”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从考生到自主招生院校的“直通车”,同时也可以保证自主高校招生的选择范围。因为选择的余地越大,高校网罗到所需要人才的机会也就越多。
“校长推荐”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校长所推荐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可囿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很难保证“校长推荐”的公平性。所以取消“校长推荐”有助于避免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腐败和暗箱操作等问题,从而使自主招生更加的公开公平公正。不过取消了“校长推荐制”之后,问题的焦点就转移到了那些自主招生院校身上,如何保证考生“自愿报名”之后,自主选拔的公平性,如何来监督自主招生的全过程,就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