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在口语中不能很好地区分什么时候用“不知”、什么时候用“不知道”。针对这一实际交际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汉语母语者对这两个词使用情况,得出“不知”与“不知道”在口?中相互替代和不能替代的条件及原因。文章通过对CCL语料库中共202条口语语料的分析,得出除了在一些固定结构中两者不能替代外,“不知”和“不知道”在句中所扮演语义角色的轻重也是影响其能否替换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不知” “不知道” 口语 互相替换 语义角色
一、研究综述
(一)关于“不知”和“不知道”的相关研究
本文是通过对语料库中相关语料的观察分析来研究“不知”与“不知道”这两个词在口语中是否可以相互替代、替代的条件及内部语义特征和外部语法句式表现。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学者们对于“不知”和“不知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句法语义层面和语用这两个大的方面。
在句法语义层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知道”作为谓语的后续宾语的研究、对“不知”和“不知道”词性的划分、对“不知”的语义及句法语用的分类探讨等。在对“知道”作为谓语的后续宾语研究中,学者们将“知道”作为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多义动词,但并未对宾语的地位做出解释(孟琮,转引自谭萌萌,2013),而陶红印(2003)通过对“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知道”等固化结构的分析在将“知道”作为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多义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否定式是“知道”类的优势句法格式。此外,陈振宇(2009)通过对“知道”“明白”类动词后接宾语从句的研究着手,得出“知道”类句子属于“非典型疑问句”的结论,“知道”有阻碍从句的疑问语气上升到主句的功能。关于“不知道”和“不知”词性范畴的划分,不少学者都认为这属于“插说”,即一种插入语(王力,1954;刘月华,1983)。此外,李人鉴(1961)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王健慈(1997)将“不知道”归入评判动词。
而对于“不知”的语义及句法语用的分类探讨方面,研究者都依据句法和语义上的不同点将“不知”划分成了几类并分别进行探究。谭萌萌(2013)以“不知”为研究对象,依照“不知”两类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将其分为“不知1”和“不知2”两种,从多个方面研究了它们的语义、所在句的句法及语用特点。此外,王小曼(2014)从历时和共识的两个角度探讨了“不知”的语义功能分布情况及其历史演变,将“不知”分为五大类,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功能特征、位置特征这几个方面对五类“不知”做了详细划分,认为具有言说者主观评论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的两类“不知”在“不知”句总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功能句型分析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语用层面,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话语标记、语言主观性等方面。学者们多认为包含“知道”类的结构已渐渐演化成一种话语标记,究其内部原因主要在于语言的主观性。如刘艳丽(2006)通过对“你知道”的三种变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吧”以及“你知道”本身进行研究,总结出“你知道”从一个意义实体演变为意义虚化的话语标记的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的互动主观性发挥了作用。此外,王小曼(2014)在划分“不知”的类别时,也将第三类“不知”作为话语标记来处理,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语义虚化,存在与否不影响全句表达”。
(二) 关于“不知”和“不知道”的比较研究
从汉语母语者的整体感知来看,由于人们大多凭感觉认为“不知”多用于书面语中,“不知道”多用于口语中,且由于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并没有人具体去探究口语或书面语中“不知”和“不知道”的具体使用情况、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互相替换和不能替代的条件及原因。目前在可以收集到的文献中对于“不知”和“不知道”系统的比较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一些相关评述主要都是作者根据统计数据提出的一些较笼统的观念,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如沈怀兴(2005)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用“不知”“不知道”来表示对事物的不了解的数据统计中得到“不知”的使用为443次,占78.45%,总结其原因在于社会语言一直习惯于用“不知”。
此外的比较研究都是在硕博士论文中某一章节中作为附带的研究顺便提及的,如:谭萌萌(2013)在从多角度去研究“不知”的同时,根据“不知”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征将“不知”分为“不知1”和“不知2”两种,并分别比较了“不知1”和“不知2”与“不知道”间的区别联系。她认为“不知1”在语义上与“不知道”没有区别,一般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但当“不知道”作为一个凝固结构以及中间加入了表示意愿或能力的词语时,两者不可互换。“不知2”作为插入语时,可以用“不知道”去替换,但由于音节短小的原因,“不知2”不可以像“不知道”一样被逗号隔开独立出来作为插入语,也不能和第二人称连用,用逗号隔开放在句中。
以上是学者们在关于“不知”和“不知道”的本体研究以及二者之间对比研究的综述。我们在本文开篇提到留学生在口语中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不知”、什么时候用“不知道”的情况,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们首先统计了一下语料库中两者使用的总频率以及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通过对CCL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得出“不知”一共有35976条语料,口语的一共101条,其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占其总使用频率的0.3%;而“不知道”一共42167条语料,口语的一共380条,其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占其总使用频率的0.9%。由此可见,“不知道”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是高于“不知道”的,但我们并不能以此为依据说在口语中所有能用“不知”的地方都可以用“不知道”,如最简单的“殊不知”就不可以,同样也不能简单地说“不知”就是“不知道”的省略形式。但前人对于“不知”和“不知道”在口语中使用的异同点以及是否可以替代、什么时候替代都未做出具体说明,由此本文希望能够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不知”和“不知道”间在口语使用中的相关情况做一个初步的系统研究。
二、基于语义和句法结构的语料分析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不知”和“不知道”在句法和语用方面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在语料分析中,将搜集到的“不知”和“不知道”的语料分别分为可以替换为另一方的和不可以替?为另一方的两类,然后主要是通过观察是否可以替换的语料在句法语义方面的特征来总结其中的规律。
在类型划分方面,由于不是专门针对“不知”这一个词做细致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并未依据句法语义功能将“不知”或“不知道”明确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而是依据其在句中所表达和体现的实际意义将其置于不同的句法语义条目下。大部分“句子结构”这一栏的划分标准如“主语+不知+完整句子成分”(完整句子成分指带有完整主谓宾的从句)、“不知位于句首+完整句子成分”都是根据实际语料观察所得出的,互相之间没有交叉关系,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四部分语料的分类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在“语义和语用”这一栏的分类划分中,也主要是根据“不知”或“不知道”在句中所表达的具体意思或者所担任的语义角色来划分的。每一部分语料中会出现个别的具有特殊语义的项目,如在“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语义语用比较中,有“反问句式,倾向于表达作者对此事的确定性”这一栏。其他的占主要部分的比较内容一方面是参考王小曼(2014)在《论“不知”的功能分布及其历时演变?兼论汉语功能句型研究》一文中对“不知”所做的五类划分,以及谭萌萌(2013)在《现代汉语“不知”的多角度研究》中对“不知”所做的两类划分,另一方面是参考该部分比较语料实际所表达的语义。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前人所做的是关于“不知”的语义分析,但其中很多条目对“不知道”来说仍然可以适用,这也是为什么没有汉语语感的外国汉语学习者不容易区分二者的原因之一。表1摘录的是王小曼(2014)对“不知”的五类划分,谭萌萌(2013)对“不知”的两类划分是包含于这五类之中的,因此,根据具体语料中所呈现的语义特征,本文将语义语用比较一栏中的比较对象主要划分为“表达主语的不知”“表达言说者的不知”“不知/不知道语义虚化,存在与否不影响整句表达、缓和语气”“并非客观陈述对方的不知道,而是提醒对方注意接下来要说出的内容”等几大类。下文是对四部分语料的具体比较分析。
表1:五类不知语义功能特征表
(一)“不知”不可以替换为“不知道”
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所有的口语语料检索结果,我们一共得到了101条关于“不知”的语料,剔除掉其中的无效和重复语料,一共有76条包含“不知”的有效语料。在这些语料中一共有31条不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语料,从其本身的语法句式、语义语用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作为固定表达、成语习语及古语(句式)引用
很多存在于固定结构中的“不知”虽然在语义上也是“知道”的反义词,但是由于在长期使用中结构已经凝固无法拆开,所以不能用“不知道”来代替表达中的“不知”。如:
(1)梦里不知身是客
(2)有所不知
(3)殊不知
那么为什么“不知”可以出现在这些固定结构中,与其同义的“不知道”却不可以呢?谭萌萌(2013)提到,从音节上来看,“不知”为两个音节,“不知道”为三个音节,“不知”更为短小,具有更强的组配性。
此外,口语语料库中会出现一些引经据典的例子,或者是采用古文的句式来表意,由于受古文句式的影响,所以这其中所包含的“不知”也是不能替换的。如:
(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5)人民不知参政权之宝贵者,何止一日里
以例(5)为例,这本是现代人所说出的一句话,由于句中使用了“之”代替“的”“者”代替“的人”,“之”和“者”都为单音节文言中常用的词,如果前面使用“不知道”这个三音节的词,一方面在韵律上会很不协调,另外一方面在语言风格上也会出现文白相混的感觉,所以在这种句式中是不能用“不知道”来替换“不知”的。
2.作为凝固的词
在一些句子中,“不知”作为一个意为“不知情、不了解情况”的凝固的词出现在与另一些同/近义词平行的位置上,此时的“不知”不能换成意义较直白的“知道”的反义词“不知道”。如:
(6)做为苏洋镇那幢别墅里的女主人,吴兰是不知也是无辜的……
(7)刘招华的潜回,就像一尾鱼在深处的不知和不自觉中触碰到了专为他而下的鱼钩。
综合上面的两点发现,我们认为“不知”不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特征及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古汉语特征的遗留、固定表达以及作为凝固的词都是“不知”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不知道”的一种标记。
(二)“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
“不知”不可以替换成“不知道”的情况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主要是由于句式和语义的凝固所造成的。但“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情况在句式和语义上都更为复杂一些。根据对CCL口语语料库检索结果的分析得出,一共有44条包含“不知”的语料可以将句中的“不知”替换为“不知道”。在这些语料中,从语法句式方面来看,无论主语有没有出现,“不知”后面接完整主谓宾式句子结构的情况是最多的(44条语料的所有的句子结构情况较复杂,并未完整呈现在表2中),而这种情况下,“不知”并非整句话的语义重心,因此表现在语义上,这部分语料除了表达主语的不知,还有另外两大部分分别是表达言说者的不知以及只是起到缓和句中语气,阻碍宾语从句中的疑问语气上升到主句的作用。此外,还有一部分语料是“不知”位于句中,后面加上名词性短语作宾语以及加上动词性的从句和“怎么、为什么”的结构。对于这类结构,王小曼(2014)认为,这些“不知”与“怎么、为什么”组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处在谓语动词前和句首位置,构成了一个类似于副词成分的状语格式。我们认为在句中“不知”后面的名词性短语、动词性从句在语义上都要比“不知”本身更加重要,而相当于副词成分的状语格式之后的成分也要比其本身更加重要,在这些情境中,“不知”都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导出在句中不担任重要句法成分、语义弱化条件下的“不知”在句中基本上都可以被“不知道”所替换。
表2:“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语料分析[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语料分析
比较类别 比较内容 数据统计 例句
句子结构 主语+“不知”+完整句子成分 18 我不知我该怎样表达我的愤怒
“不知”位于句首+完整句子成分 9 不[知]附近谁家的狗突然狂吠起来
主语+“不知”+名词性短语 2 乡人也不知刘招华这大名
“不知”+动词 4 不[知]羡煞多少老男人
“不知”+怎么/什么/为什么 3 更有意思的是朝鲜国王不[知]怎么回事看上了袁世凯
语义和语用方面 表达主语的“不知” 26 老教授并不知他在试制冰毒
“不知”的语义虚化,存在与否不影响整句表达;缓和语气 8 我心里暗想,不[知]这是否就是刘招华人生的最后一场宿命
反问句式,倾向于传达作者自身的对此事的确定性 1 他并不[知]“大毒枭”跟他有什么关系吧…?
言说者的“不知”,具有评论性 9 他大哥的儿子不[知]什么原因死了
(三)“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
通过对CCL口语语料库中“不知道”的检索,一共得到380条语料,为了保证与“不知”语料数量相当,经过等距抽取选取了其中的101条关于“不知道”的语料,其中关于“不知道”不可以替换成“不知”的有效语料一共53条,“不知道”可以替换成“不知”的有效语料共41条。
我们将这些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在句子结构、语义和语用以及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后接词方面做了如下统计,发现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句子的突出特点在于当“不知道”在句中充当成分的时候后面基本不再接其他成分,这在句式及后接词情况上表现为“不知道”多位于句末,即使被列入位于句中的范畴,其后面接的也只是一些语气词及“了”“的”之类的助词,少数情况下会在简短的答句中出现后接名词或代词做宾语的情况。此外,类似于“你知道不知道?”之类的平行对称结构以及单个的答句也是控制“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重要句式因素。
在语义方面,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中“不知道”所指向的基本上都是句子的主语,少数的“不知道”语义有弱化倾向,目的是为了提醒听者注意接下来的话语内容。
表3:“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分析[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分析
比较类别 比较内容 数据统计 例句
句子结构 简单主谓结构(“不知道”在主语后充当谓词) 30 我也不知道
主语省略;“不知道”充当谓词 3 但是这字儿不是这字儿不知道
平行结构 4 你知道不知道?
单个答句 9 不知道,这不知道。
其他(在句中与“的”构成定语成分) 2 我就能推测出来你喜欢什么你不知道的东西
在句中的位置及后接词情况 句末(包括小句末) 29 这我也不知道
句中 后接语气词 6 往上我不知道哈
后接“了” 8 解放前那我就不记事不知道了
后接“的” 2 你说在礼节上方面,我有知道有不知道的
后接代词/名词 2 不知道这个
语义和语用方面 表达主语的不知 40 我那会儿岁数小,我也不知道
询问对方是否知道 2 你知道不知道?
并非客观陈述对方的不知道,而是提醒对方注意接下来要说出的内容 3 那阵儿困难,你们可不知道呢
言说者的不知,具有评论性 1 不知道他到哪儿去
(四)“不知道”可以替换为“不知”
将语句中“不知道”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从句子结构和语义语用方面进行分析时,发现语料中“不知道”其后经常会接一些意义实在且重要的成分,如谓词“是”、动词性短语成分如“有录音机”及在语料中出现比率最高的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结构;或者是其本身来充当比较重要的句子成分,如谓语。在这些情况下“不知道”?个词本身在句中承担的语义角色的分量就会减轻,它除了表达句子中主语的不知外,还有较大的一部分用来缓和句中疑问语气,或者说用来强化言说者的主观感受,句子的焦点集中于疑问的部分,“不知道”的语义虚化,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整句的表达。王小曼(2014)指出,“不知道”作为一个与“不知”语义相同的状动结构,虽然有少量主观性功能的存在,但由于语音结构所限,其粘合成词的趋势尚未产生,所以语法化的条件并不具备。因此,当句中的“不知道”有语义虚化的倾向时,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语法化的“不知”就可以在此替换“不知道”。在句法结构上,几乎所有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中,“不知道”都是位于句中,并充当句子成分。
表4:“不知道”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分析[不知道]可以替换为[不知]的语料分析
比较类别 比较内容 数据统计 例句
句子结构 “不知道”位于句中+谓语“是” 5 其中有一支呢,就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主语+“不知道”充当谓语+动词性短语 5 他不知道有录音机,该说什么说什么
主语+“不知道”+完整句子结构 23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在别处听过这说法
“不知道”位于句中+名词性短语 2 一般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
主语+“不知道”+疑问代词“怎么”+动词 3 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好了
“不知道”位于句中+介词 1 这外地人也不知道从怎么知道
语义和语用方面 表达主语的“不知” 25 现在我不知道新的,新的词怎么说了
“不知”的语义虚化,存在与否不影响整句表达;缓和语气 9 不知道您是否同意?
并非客观陈述对方的不知道,而是提醒对方注意接下来要说出的内容 4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旋律将会给你何种不同的感受
言说者的“不知”,具有评论性 3 一个远在山区的人平时想要买到自己想要的书,[不知道]有多难
三、结论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不知”与“不知道”是否可以互相替换的标准
综合上文对“不知道”不可以替换成“不知”和“不知道”可以替换为“不知”的分析,我们可以在语义方面作出如下解释:当“不知道”在句中只是扮演充当谓语这一简单且明确的角色,其语义指向明确的句子主语(主语多为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是表示主语对某人某事的不知晓的意义时,我们多使用“不知道”,而不使用“不知”;当“不知道”后接了一些意义实在且重要的成分,像从句和动词之类的,“不知道”本身语义虚化,可用来缓和语气,甚至在句中可以直接去掉时,我们可以使用“不知”来代替“不知道”。
而当我们将“不知”和“不知道”这两组数据分析放在一起时,我们发现,除了“不知”不可以替换为“不知道”的两点比较突出也易于分辨的标准外,“不知”可以替换为“不知道”在语义和句法方面的原因与“不知道”是否可以替换为“不知”的原因是几乎一致的。针对这一发现,董秀芳(2003)在《“不”与所修饰词的粘合现象》一文中的部分阐述对本文的观点也起到了支撑作用:当“不知”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动词时,信息的焦点便转移到了新的动词上,“知”变得次要。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语言使用者不再去深究“不”与其后中心词的关系,而把它们看做一个集体起作用的单位,这两者就有可能粘合成为一个词。由此意义趋同的“不知”和“不知道”便可在此互相替代。因此这里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
1.当“不知道”或“不知”在句中后接一些意义较重要的句法成分而自身语义弱化时,两者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此外,从两者在句中的搭配位置以及其他自身的突出特征,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不知道”与“不知”是否可以替换的几条标准:
2.“不知”作为固定表达或出现在特殊结构(古文句式)中时不能用“不知道”来替换。
3.“不知道”位于句末或者后面不带有充当句子成分部分时,“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
4.“不知道”作为答句出现时,“不知道”不可以替换为“不知”。
5.“不知道”出现在平行结构中与“知道”对称时,不可以替换为“不知”。
(二)研究结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文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不知”和“不知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启示意义。针对上文总结的第一条规律,我们当然无法直接跟留学生解释“不知道”或“不知”在句中的“语义弱化”是什么意思,这时我们就最好借助于句式的外在表现来作出解释,即当其后接有一个句子或其他动词时,我们通常就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不知”或“不知道”。针对第二条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固定的搭配和句式,这样在使用中就不容易出错。而第三、四、五条规律是从句中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在口语中也很容易就领会到,在留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明确提出来,对其以后的口语表达也会有较明显的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振宇.“知道”“明白”类动词与疑问形式与[J].汉语学习,2009,(4).
[2]董秀芳.“不”与所修饰词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1):12-24.
[3]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12):423-431.
[5]李思旭.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记的来源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6]李人鉴.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成分[J].中国语文,1996,(2).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8]沈怀兴.“知不道”和“不知道”[J].语言研究,2005,(3).
[9]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中国语文,2003,(4).
[10]谭萌萌.现代汉语“不知”多角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王小曼.论“不知”的功能分布及其历时演变??兼论汉语功能句型研究[J].语言研究集刊,2014,(13).
[12]王健慈.汉语评判动词的语义类[J].中国语文,1997,(6).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储潇潇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