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靳以的散文创作贯穿一生,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其解放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其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和解读,分析他解放后散文中的自我坚守与自我超越,探讨其创作发生改变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靳以 自我坚守 自我超越
中国的解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靳以和他的散文的面貌。靳以和新中国一样,迎来了一片新的天空。他深刻地体会到:“我该重新开始我的文学工作,四十岁正好是我的生命的新的开始。”[1]关于他当时的心情和写作状况,他的好友巴金曾有过生动而又真挚的描述:“你用了那么热烈、那么欢乐的调子,歌颂十年来千千万万无限美好的事物;你用了诗一样激情的语言抒写个人深切的感受,歌唱人民的幸福的生活!”[2]翻阅靳以解放后的散文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因此,这些散文的风格是欢畅和明快的。而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散文时,又会看到靳以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所特有的自我坚守与自我超越。
“自我坚守”的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靳以的散文始终坚持着从生活出发的特点。他认为“写作就是要有生活基础,脱离实际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3]。他的作品都是从他所接触和理解的生活出发,他始终尽可能地贴近生活。[4]正因为这样,他勾勒出的*新生活的画卷,能带给读者真实、鲜活的感觉,也能倾吐出最深的情感。“自我超越”的是解放后的靳以逐渐认识到之前的文学创作没有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结合在一起,只是“隔着书桌来观察世界,如同在一杯水里研究大海”[5]。于是靳以开始从个人走向众人,像一个学步的孩子一样重新开始他的工作。[6]他决定要尽力地扑捉前进中的祖国和人民,通过鲜明的人物和真挚的感情来感染读者,让人民从作品中得到鼓励,提高斗争的勇气。有关“自我超越”的原因,靳以说过在曾经那些无望痛苦的日子里,作家们是很容易成为悲观主义者的,因为大家将自己封闭起来并没有投身在大众中间,还自诩清高,以为这就是文人所谓的创作的自由。[7]而这种狭隘的思想,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了时代与人民的人。因此,解放后的靳以将自己火热的心与满腔的激情都化为了那些欢畅明快的文章,全心全意地反映着祖国与人民的种种变化。靳以建国后散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新时期的人民;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新时期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一,新时期的人民。在这一主题中靳以关注较多的是新时期的农民,因为这个人群在新社会中变化最多受益最大。在旧社会,穷苦百姓的出路不多,常常会因走投无路而沦落为乞丐,《难》中一个乞丐非常饥饿,在大水来临之际他没有选择逃命,而是打碎了一家食品店的玻璃窗,为的是从里面拿一块饼来充饥,那是他非常渴望的食物,但是为了吃到这个饼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个警察把他的腿打伤了,即便那是一家即将消失在水中的食品店!鲜红的血流了出来,枪伤使乞丐非常痛苦,但是饥饿更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顾不上流血的腿,依然贪婪的吃着手中的食物。[8]而那些没有被水冲走也没有被饿死的乞丐,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即使沦为乞丐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不能去别人的地盘抢饭吃,运气好在垃圾桶捡了钱发了财想添置点衣被,也会被人告发说你犯了经济罪被送?了监狱。靠自己乞讨要来点钱,精心的存放在身上,也会被强盗全部扒光。[9]所以做了乞丐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差点做了乞丐的穷人们来到新社会中欢欣极了,因为这是一片劳动人民的天下,只要你付出劳动,你就会得到回报与尊重。穷人们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新社会的建设中去,他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他们想在新的蓝天下展现自己的价值。《佛子岭的曙光》中水库两岸的青年农民和两淮的农民带着工具从家乡一步步的赶到了水库,来参观来学习,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他们发挥着智慧用成万双的手,造起这座连拱坝来。《雨》中老郭讲述当他与妻女被大水围困等待救援时,地主恶霸却以他们没钱而拒绝施救,结果自己的妻女纷纷丧命于大水之中。建国后当*宣布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老郭抢先报了名。他要为修建水库出力,他要为小女儿报仇。老郭感叹毛*和共产党才是救命恩人,给我们土地,要我们有吃有穿,还让我们世世代代不再受淮河的灾难。[10]靳以在这类散文中着重展现了农民在新社会中的精神面貌,他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进步,他们紧跟社会的变化努力的调整着自己,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并为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的神态,他们的语言,无不体现着新社会带给他们的变化,无不流露出他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感激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展望。
第二,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在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好像总是隔着一面墙[11],那是一面冷冰冰的墙。这墙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来源于社会的不稳定带给人们的不安全感,也来源于人们之间缺乏共同的努力目标,缺乏一种可以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力量。《难》中受伤的乞丐躺在水中,血不停地从腿上涌出,而他身边来来往往的船只没有一个停下来去救他,慈善组织的救生船也没有注意他,根本就没人愿意为这个贫贱的人去冒险!《人之间》那个自私的用皮箱占位的旅客,先是对“我”邀请一位老人同坐的行为表示反感,后又一再的质问“我”为何挤着他,并用仇视愤恨的目光盯着我!作者感叹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没有一点同情,只是充满了仇恨呢?![12]靳以向来痛恨人与人之间的那面墙,所以当他目睹了新社会下人们之间关系的转变与友好,他是万分欣喜的!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他对于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细致描述与热情赞美。这种新型关系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到佛子岭去》一文中,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人们因为目的地相同所以格外亲切,对于那片土地同车的人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在笑谈中人们彼此更加地熟悉了,这种亲密感使大家一路上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与其说“佛子岭”是乘客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不如说新中国的每个建设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纷至沓来,为之添砖加瓦!这种奋斗的力量,这种积极的向往,将人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在这种力量的普照下,人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尊敬。“现在穷人翻身了,劳动是光荣的……现在是劳动人民当家,只要是劳动,就受到尊敬”[13]因此,人们摈弃了之前的种种不信任与利己主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全心全意的为新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新时期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新社会中,随着国家的强大,党的地位的稳固,人民对国家越来越依赖。人们信任党与国家,听从党和国家的各项号召,积极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各个建设中去,对人们而言“祖国到处都是家”[14]。党和国家“给人们以力量,党鼓舞着工地上所有的人”[15]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人们愿意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人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祖国和人民正发生着各种各样好的变化,这所有的一切让人们充满了自豪感,也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了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是劳动人民当家,只要是劳动,就受到尊敬……既然当家做主,就得多?国家的事,少管私人的小事。”[16]人们在新社会中转变了角色,调整了心态,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质的飞跃。新社会下,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强烈了,因此他们总是信心满满的投入过国家的各项建设中去,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靳以建国后的散文从人民大众出发,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且“通过鲜明的人物和真挚的感情来感染读者,在人民的心上燃起火来,使他们得到鼓舞,提高斗争的勇气”[17]。在高唱赞歌的同时,靳以始终坚守着写作要从生活出发,并走出了之前狭小的写作范围,将文学创作与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展现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变化,也使自己的散文作品重获了新的激情!
注释:
[1]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6页。
[2]艾以:《百年靳以纪念集》,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3]艾以:《百年靳以纪念集》,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4]章洁思:《靳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5]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1页。
[6]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2页。
[7]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3页。
[8]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1页。
[9]靳以:《人世百图》,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第162?165页。
[10]靳以:《靳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12页。
[11]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12]靳以:《渡家》,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版,第17页。
[13]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页。
[14]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0页。
[15]靳以:《靳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16]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页。
[17]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1页。
参考文献:
[1]靳以.靳以选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靳以.靳以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靳以.渡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
[4]靳以.人世百图[M].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
[5]艾以.百年靳以纪念集[M].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
(吴敏 陕西安康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