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搬家是生活里常会发生的,古代搬家的事情要少一些,以搬家为题材写的诗则更少,陶渊明(365?427)的《移居二首》是这一领域内最著名的篇章。诗云: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可见他从原先的住处搬到这南村来是因为看中这里的人文环境好,可以同许多合得来谈得来的“素心人”为邻。“素心”一词含义丰富深远,后来颇为流行。
陶渊明的移居也还有别的重要原因,他在这里没有提到,那是因为他原先的住处被一把火烧光了。
此前陶渊明的住所他自己称为“园田居”,这住宅远离村落。当陶渊明抛弃彭泽令回来隐居的时候,写过五首《归园田居》,其中第一首就很高兴地描写他的这一宝宅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很欣赏这孤独幽静的院落。离群而索居,遗世而独立。
在正式归隐之前,陶渊明早早地就把这处院落经营安排好了。这里的最大妙处是同最近的村子还有一段距离,这一点从诗中有“暧暧”“依依”这样的措辞就不难看出。先前的老派隐士往往喜欢孤身一人逃进深山老林里去躲避俗人,那种模式颇为陶渊明所不取,他喜欢仍在人间,他要同老婆孩子在一起过家常生活,但是同俗人保持相当的距离仍然是完全必要的,于是他选中了这里,建设起一个小小的隐士高人的独立王国来。
可惜这种高雅脱俗的生活过了没有几年就无从继续,而他也不想继续了。
陶渊明离开彭泽回老家在义熙元年乙巳(405)十一月,到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他这座高雅幽静的“园田居”就毁于一场大火,他的《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写道: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余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园田居”只享了两年半的清福,就遭到很大不幸,财产有重大损失,而且一时竟没有住处了。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似乎是暂时在一条船上安身(“一宅无余宇,舫舟荫门前”)。陶渊明修养很高,失火赋诗尚能情绪平静,甚至还在思考一些远大深沉的问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但也不能不作出具体的安排,那就是抓紧种一些果菜以维持生活,而且精神上准备好过紧日子,从此必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老待在船上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陶渊明准备重新安家。新居得有邻居,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简直无人救援,眼前的教训太惨重了。
在正式动迁之前需要有一处过渡的住处。陶渊明的新家是后来的南村住宅,而他的过渡房似乎是在山里。他有一首《庚戌九月中于西田获早(一作旱)稻》诗云: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到这时(义熙六年庚戌,410),陶渊明已经不像归隐之初那样大谈琴书,又说什么“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了,关门主义已经行不通,必须走出家门去干农活。“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是灾后重建时的真实心态。从“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二句看去,他这时住在山里。
陶渊明的躬耕是他家经济情况急剧下降以后的事情,是不得已才如此的。这时他非得计较“岁功”(收获)不可,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干点农活以遣兴,却道是“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一味高谈审美了。癸卯岁当东晋元兴二年(403),那时他还可以非功利,七八年以后他已经失去那种从容了。
从“遥遥沮溺心”一句诗看去,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让陶渊明思想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时他转而认同孔子不以为然的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这在儒家信徒陶渊明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变化。《论语?微子》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之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孔子?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夫子说避世的隐士与鸟兽同群,而自己则要同体制中人在一起;现在天下无道,所以要来实行变革;如果天下有道了,自己也就可以不出来搞什么变革了。孔子委婉而坚定地表明,自己同隐士们走的完全是两条路。陶渊明原先是非常崇拜孔子的,现在却说自己的心是同长沮、桀溺相通的。戊申岁夏天里的一把火在客观上改造了陶渊明,让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意义重大的变化。没有这些变化就没有后人看到的那个伟大诗人陶渊明。
这一把火同时也决定陶渊明必须移居。不幸的火灾和稍后的移居于南村,客观上让陶渊明进入他的思想成熟期和创作丰收期。他一生的精华都在这最后的二十年(408?427)。
二
在移居南村之前陶渊明一度住到山里去,起先大约有一些具体的事务性的原因(筹划经费,建造房子,等等),后来可能还有安全方面的考量。
义熙六年(410)寻阳一带颇有战事,造反的广州刺史卢循及其部下始兴太守徐道覆与晋官兵在寻阳一带反复拉锯,《资治通鉴》卷一一五《晋纪三七》当年条下载:
安成忠肃公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贼众云集,无忌辞色无挠,握节而死。于是中外震骇,朝议欲奉乘舆北走,就刘裕;既而知贼未至,乃止。
……循之初入寇也,使徐道覆向寻阳,循自将攻湘中诸郡。荆州刺史刘道规遣军逆战,败于长沙。循进至巴陵,将向江陵。徐道覆闻(刘)毅将至,驰使报循曰:“毅兵甚盛,成败之事,系之于此。宜并力摧之;若此克捷,江陵不足忧也。”循即日发巴陵,与道覆合兵而下。五月,戊午,毅与循战于桑落洲,毅兵大败,弃船,以数百人步走,余众皆为循所虏,所弃辎重山积。
初,循至寻阳,闻(刘)裕已还,犹不信,既破毅,乃得审问,与其党相视失色。循欲退还寻阳,攻取江陵,据二州以抗朝廷。道覆谓宜乘胜径进,固争之。循犹豫累日,乃从之。
可知寻阳一度被卢循、徐道覆占领,附近颇有恶战。稍后卢、徐乘胜东进,不久即被刘裕消灭,寻阳得以恢复平静。陶渊明在南村的新住宅大约在卢循、徐道覆杀来之前已经准备就绪,而考虑到南村离城不远,不大安全,所以迟迟未搬,留滞于山中??待在这里可以免去“异患”的骚扰。《移居二首》其一说到搬家一事的推迟:“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其内情当在于此。
卢、徐离去之后,陶渊明就可以放心地搬进南村的新居了,此事应在义熙七年(411),他的生活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同先前的“园田居”相比,这里的房子显然要小一些差一些,也不像过去那样远离尘嚣,所以陶渊明只说这里的住房也还可以安下几张床铺(“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他又曾解嘲地说过一句名言:“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看中这近郊的好处是人口密度比较高,邻里来往方便。
当陶渊明刚刚逃离官场的时候,他希望尽可能地安静些;而当他带着老婆孩子以及奴子离群索居了一段时间,尤其是经历了一场火灾之后,他深刻地感到生活中很需要友情,有一批住得靠近而又谈得来的邻居,乃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三
陶渊明移居南村以后的生活状态,比他住在“园田居”和“山中”之时更加充实丰富:既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又有朋友间的互访闲谈(“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游览赋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和学术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的生活内容非常对陶渊明的胃口。
南村新住宅就其硬件而言,远不如“园田居”,但这里的人文环境则远远高于过去。
陶渊明在南村的生活片段,一再反映在他的创作里。
例如他同邻居们一起赋诗。现在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与其友人的赠答和联句。同陶渊明联句的有“?之”、“循之”二位,当时没有写下其贵姓,所以现在也无从了解??由此亦可见他们彼此都很熟悉,完全不拘礼节。又有人帮他抄诗,陶渊明著名的组诗《饮酒》二十首诗前有小序云: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这里说的“故人”最可能就是他的南村邻居。
同陶渊明有诗互相赠答而确知为邻居者有殷晋安、羊松龄、庞参军等人。陶渊明的《与殷晋安别》诗云:
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诗中明确说到彼此的邻居关系(“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现在对方要到刘裕手下去任职了,陶渊明作此诗为赠。诗中热情地肯定对方是“不隐世”的“良才”,希望他将来在方便的时候,再回来见见面。
陶渊明另一位乡亲邻居羊松龄后来奉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之命,以长史身份“衔使秦川”,去关中向取得了节节胜利的刘裕表示祝贺,陶渊明的《赠羊长史》一诗写道: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据《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说,这位羊松龄以及庞遵等人乃是陶渊明的“周旋人”,亦即?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的老朋友。陶渊明在这首诗里高兴地说全国就要统一,自己也可以到中原去看看了;现在你先行一步,不胜羡慕之至。
陶渊明有两首同庞参军有关的诗。一首是五言的《答庞参军》,诗前小序云:“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诗云: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此诗作于元嘉二年(425)的春天,陶渊明同“邻曲”庞氏交往虽不甚久,却结下了很深的友情。现在他要到江陵去为官了,分手前夕其人先有诗赠陶渊明(已佚),陶渊明作此诗为答。诗中说彼此倾盖如故,经常一起饮酒为欢。自己喜欢幽居,现在年纪又大了,不想东奔西走,你要出远门了,自己多多保重吧。
后来又有一首四言的《答庞参军》。诗序说:“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赠。”这位庞氏现在是驻节于江陵的卫将军谢晦手下的参军,这时作为其人的使者到首都去办事,经过寻阳,老朋友见了面,但很快就又要分别了。陶渊明这首四言的临别赠诗有“王事靡宁”之句,最后又说“勖哉征人,在始思终。敬兹良辰,以保尔躬。”这些诗句非常含蓄,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温情。此时谢晦的处境其实已经相当危险,陶渊明似乎很为追随其人的庞参军捏一把汗。远亲不如近邻,陶渊明对邻居有着真心的关怀。
陶渊明晚年还同他的南村邻居组团出游,作有《游斜川》一诗,其小序云:“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可惜其同游者的作品未能保存下来。《游斜川》是陶渊明晚年的重要作品,应深入加以分析,这里来不及多说,只需指出南村邻居之重要,就可算完成本文的使命了。
通过品读《移居》二首,人们可以对陶渊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增加许多了解。这两首诗乃是他的代表作,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