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咬合链条 铸就逻辑利器

更新时间:2023-07-14 11:20:00文/高考志愿库

作家格非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①此番议论指出了技巧和语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读者认同度在文?作品被认可程度中的决定地位。

推及到考场议论文,阅卷者短时内从始至终保持的高黏着度和高认可度,就是读者认同度。换言之,今天的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从某种专言事功的角度看,也是考生向阅卷老师寻求认同的写作过程,即运用相应的逻辑策略(技巧)和语言表达(语言方案),从而获得快速的显性的认同。而让人眼前一亮的语言又必须建立在条分缕析的逻辑基础之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场议论文读者认同度的是显而易见且合理严密的逻辑过程。

然而,当下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问题最严重的,恰恰是大量不知所谓的议论语言背后逻辑链条的缺失。由于常态化写作序列训练的不足,面对作文题目,考生的议论往往陷入平面化的思维模式,总是观点先行,再寻找事实或道理论据来支持观点。行文多是停留在表面的罗列堆砌,而少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质性分析。有鉴于此,引导考生进行快速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方能打破上述瓶颈,甚至达成文质兼美,理趣兼具的写作目标,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考场读者认同度。以下将结合日常教学体会,从三个层面,谈谈在训练过程中的推进式做法。

一、以“有效推理”为基石,构建紧密逻辑链条

有效推理是指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二者间联系方式)合乎推理的规则。只有推理的形式有效,才能构建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而所谓逻辑链,则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议论文写作中,它就是串连文章各环节内容,使之衔接紧密,合乎逻辑的具体思维。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推理,形成整体行文的逻辑链条呢?

第一步,先厘清概念,并通过概念的厘清,判定内涵与外延,进而一步步做定性分析。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在阅读材料时通常会因毫无头绪或因对事件(事物)界定不清造成概念模糊或偷换概念。因此,每周可布置现象类材料作文小练习,要求学生在引论部分先界定主要概念,再进行精准定位分析。以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为例: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然后再等着大家的赞美、评论,尽管有些赞美、评论来自根本不认识的人。有人说这是“晒幸福”。 对于“晒幸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阐述。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关键概念“晒幸福”,主要观点及行文论证皆应以对此概念的理解为前提。因此,有必要先行厘清,根据材料背景界定“晒幸福”究竟是“炫耀幸福”还是“分享幸福”后,也就站稳了基本立场。

示例如下:

幸福指的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它以每一个人的需求程度为评判标准,所以幸福应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觉。但是,由于人与人沟通的需要,我们赞成和提倡大家分享自己幸福??当你内心充盈着幸福感的时候,你可以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他人。可是,分享幸福不等于晒幸福。晒幸福是有强烈目的性的行为??为了他人觉得自己幸福,而违背自己内心假造幸福感。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炫耀幸福,目的是博取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而非自我肯定。

类似的小练习占用时间少,易形成便捷思维模式,且有助于快速确立观点,也有助于论证过程中的深入分析,使行文逻辑不但清晰,而且精确。如在“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中可以讨论“同情”与“怜悯”的本质区别,在“中国人敬业程度低”中可以澄清“敬业”与“勤劳”的截然不同,在“大学毕业的泼水节”中可以辨析“集体性骚扰”和“青春的狂欢”的感受差异……

另外,也可因应条件改变训练形式,选择一系列适合学生观看的短片如《暴走法条君》《奇葩说》《圆桌派》等课前观看。每次大概5分钟左右,选择有代表性或两难处境的辩题,如“迷之自信的人有没有罪”“你更愿意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等,在限时讨论后进行辩论练习。

第二步,寻找决定性因素,构建紧密逻辑链条,防止论证脱钩。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常因作文材料提供信息太多,导致一时无从下手,无法筛选,甚至无法形成观点;或由于思维涣散,一味关照细枝末节,忽略整体,而偏离了主要立场。针对以上问题,可做逻辑链构建练习。训练的重点在于化繁为简,根据整体性原则,步步为营,搭建完整的逻辑链条。以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为例: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由于该则材料细节较多,学生会把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案例,发散思维到多个方面。从幼龟们被固定思维(认为侦查龟进入大海就等于安全)害死联系到做事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从游客保护一只海龟却害死一群海龟,联想到父母不应该溺爱孩子……这些发散思维,宏观看,也是思考,但已背离就事论事的根本原则,游离在材料整体之外了。

在以上案例中,我们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最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接下来寻找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侦查幼龟”“老鹰”“沙穴里成群幼龟”“好心的游客”),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侦查幼龟在游客帮助下安全到达大海”“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沙穴里成群幼龟即将被飞回来的老鹰捕杀”“好心的游客救了侦查龟,却害了龟群”),最后由果及因(“为什么游客的善举反而导致幼龟的灭顶之灾”),提出中心论点。

如果我们的立意是最普遍的“好心办坏事”,那么简单但紧密的逻辑链条应该是:侦查海龟遭游客误救而引发群体对险情错误估计,最终导致灭顶之灾。即“善举也可能带来恶果”的观点产生??设疑讨论“为什么善之花会开出恶之果?”??分析游客的“善”,可能背后是未能预见后果的短视、对自然规律的无知、自我感动等??进而明确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善”??警示须尊重隐蔽的秩序,潜在的规则??最终建议回收泛滥的同情心,在既定规则的约束下释放善意。

二、以“充足理由”为原则,规避常见逻辑错误

当然,拥有了基本完整的逻辑链条,还应追求链条的无缝咬合。因为,若以错误的逻辑链为路标行走,则会偏离目的地。所以,有必要时常检视自己所构建并依循的逻辑链,以便最大限度的维护逻辑链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论证总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有说服力的逻辑推理,应满足“充足理由律”的原则。所谓“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简而言之,就是论题与论据的关系是充分条件的关系。康德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的正面标准,只要违背该标准,论证就无法使人信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认知并规避由于无视该标准所犯的常见逻辑错误。

试以以下一考场作文片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的士司机归还失物时因索要车费而被指证敲诈,许多人为此鸣不平,认为对于实在算不上宽裕的的士司机而言,一百二十元车费不是小数目,索要是对善行的一点补偿。而在我看来,这片讨价还价声中,纵使的哥本意并非敲诈,但也早已与善行背道而驰了。行善不容讨价还价,一丁点儿折扣,都会使原本的善举沦为“伪善”乃至“伪道德”“伪正义”。

也许许多人仍有疑虑:《吕氏春秋》中,“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照此逻辑,似乎乘客反倒不该。然而别忘了此二者根本不同的前提:的哥是主动索要,而子路所处的大背景却是主动给予补偿。子路行善之时心无杂念,而若是时刻想着自己不能吃亏、有付出就应有回报,这便是冠冕堂皇地绑架了道德、善意,以“行善”为名为自己声援,实乃变相敲诈。

……我们或许还未能真正鼓励那些温暖人心的真正善举,但绝不可以披着正义的面具为伪善作注,乃至歌功颂德。声援伪善,实际是声援一种虚伪的风气,表面上看似乎鼓励了善举的产生,说不定还能制造出一种“遍地都是正能量”的假象,然而“伪善”终归凌空搭造于物质奖励的基础之上,假若国难当头,此基础轰然倒塌,又有多少“伪善”之人能留存一份像文天祥、江姐那般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呢?我们鼓励善举,鼓励正能量,但绝不能助伪正能量的虚伪之风蔓延开来。

在该片段中,考生至少犯了三种逻辑错误。考生将的士司机的行为界定为与善行背道而驰甚至是伪善,理据仅仅是“因索要车费”客观事实和“行善不容讨价还价”的主观判断。而行善可以不求回报,不等于附带索要车费行为去归还失物就一定不是善举。不难发现,为了迎合观点,该考生有意或无意地把一定条件下真实的命题,当作一切条件下真实的论据来使用,这种错误,我们称之为“以相对为绝对”的逻辑错误。

第二种错误,在逻辑学上叫做“中项不周延”错误。考生无意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大前提的三段论,论证过程如下:子路拯溺,被动受牛,是善举;的士司机送还失物,却主动索要车费;因此的士司机是变相敲诈。这一论证过程,只说明了子路的行为是善举,不能说明被动接受财物和主动索取财物的对立关系,显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原则,而的士司机究竟是不是变相敲诈,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结论。

至于第三种错误,考生在考场紧张状态下最常犯。由“行善不容讨价还价”论证到“不可声援伪善”再到“国难当头的爱国热情”再到“不应助虚伪之风蔓延”,考生推衍过度,不知不觉游移了主题。时评家曹林曾写过一篇《链条太长的逻辑都是坏逻辑》来批驳这种错误,即“滑坡谬误”。这样的逻辑链条,不仅推论不当,还容易信马由缰,过度泛化,形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

由于忽视了最基本的充足理由律,考生在应试过程中,极易产生这三种错误,从而使得观点前后不一、论证漏洞百出、行文混乱无序。简单的训练做法是定期选择类似的典型病文,或考生自己的作文,根据对常见逻辑错误的认知,进行反复检视,分析每个环节是否一一对应,以此规避错误。

三、以“深化思想”为导向,运用基本逻辑方法

以上两个环节有助于考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阐述论点,合理定性分析,确立有序的逻辑链条,但要让文章不流于表面的清晰,而做到思想深化,层次分明,逻辑的推进练习势在必行。运用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优化内容,避免千生一面、千篇一律的语言碎片化和议论抽象化,让考场作文“意气”兼备,文质兼收。

逻辑思维推进的方式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递推法、比较思维法、因果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基于高中生的阅历和视野,可选取较为简单的逻辑方法,如递推法、比较思维法、因果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加以强化。试以以下一考场作文片段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于孔子彩票而言,也不外如此。彩票只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书籍、标语、大字报等的新型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书籍是阳春白雪,商业气息浓厚的彩票是下里巴人,但它们都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并不具有异化传播内容的功能,再者,彩票上印的是原原本本的孔子名言,制作方并未对其进行胡?改编,随意生发的再创作,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就是原版的孔子精神、孔子文化,这样说来,比之于“大话西游”“水煮三国”,区区彩票就更谈不上玷污二字了。(本段运用了比较思维法。先厘清概念,对彩票作了定性分析。然后比照彩票与书籍、孔子彩票与其他彩票的根本区别。同时运用递推法,从彩票传播形式递推到彩票印制内容,步步为营,衔接紧凑。另外,也间接使用了因果分析法,从彩票的功用、内容等方面说明孔子彩票为何不存在玷污儒家传统文化的可能。)

事实上,每种传播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福利彩票作为一种浅层、快速的传播方式,它所对应的大部分受众不是那些“有识之士”,也不是那些日日与孔子进行精神交流的学术大牛,对于这两类人群来说,这样浅显的知识当然无用。

说到底,彩票的主要受众还是囿于柴米油盐世界的普通百姓。对疏于打理精神世界的他们来说,书籍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而彩票这种生活化程度较深的经济玩具,可能更适合充当“泮林桑椹”的角色,以期达成“归以善音”的美好愿景。(以上两段继续比较思维法,明确彩票受众。也对彩票的受众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背离常人的习惯路线思维,运用逆向思维法。论证彩票的浅表化虽为常人共识,但作为福利彩票,未必一无是处。)

上述基本逻辑方法可用在引论、本论、结论中的任何部分,以使文章逻辑严谨,层层推进。而熟练运用后,还能秉持善意,入情入理,让考生与阅读者推心置腹,使阅读者顺着考生思路,设身处地,得到共情共鸣,从而产生最大化的“协同效应”。

三步逻辑思维训练法,易于大部分考生经过训练与重复后,根据具体写作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调整。也许有固化的嫌疑,但毕竟可以少走些弯路。在考场中,书写缜密妥帖的逻辑进程,不仅是考生思维素养的全面展示,更是获得高度认可的良材利器。

格非先生说,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②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而作为教师,我希望有一天考生们和他的读者,也就是阅卷老师相遇时,会有好的运气加持,但更希望不仅仅是凭运气。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