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述大学为何越上越迷茫

更新时间:2023-07-23 07:40:11文/高考志愿库

  我也是一名大三的学生,看到了杜克海同学的迷茫之后,也对自己大学三年的生活做了个简短的回顾和反思。

  首先,我想说说自己对“考证”的一些看法。毫无疑问,“考证”的热潮确实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不排除能力和证书不符的情况,但是从客观角度冷静分析一下,这种证书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拥有某种证书至少证明你曾经拥有过这种能力(不然在毕业生百万大军中如何区分每个人水平的不同)。没有证书和那些一直鄙视考证的人,我不知道用什么证明他们拥有某种能力。其实,不妨把准备考证的过程当作是一个学习和巩固的过程,这样,我们一直压抑的内心也许会释然一些。

  杜同学说“试图寻找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我也深有同感,总想着找到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中国的大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诚然,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大学和社会的脱轨成为毕业生和社会的痛楚。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讲,90后已被社会赋予了更多贬义的色彩。作为90后,社会前进得很快,我们却仍然被动地踏着70后和80后的步伐(看看大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改革了很多年,教育仍然那样的不容乐观),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社会把太多的重担甩在了90后的身上,可社会为什么不自问一下,你们留给了我们什么?人们对金钱趋之若鹜的追求,炫富、贫富不均、学术造假、贪污腐败等各种丑恶现象频出,让人们感觉能在社会找到的“榜样”越来越少。我们努力拼过了初中和高中,走进大学准备喘口气的时候,看看残酷的现实和就业的压力已容不得我们迟疑,我们又一次扬帆起航准备再一次奋力搏斗,但这一次却找不到了方向,只感觉被抛在了大学的泥潭里奋力的挣扎。

  我是学理的,我所就读的高校在国内也算数得上,可是在学校没感觉学到什么特别有用的知识。

  就像《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系列课程是每个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可道德和良好行为不是从书上得来的,也不是被规范出来的,而是从老师、前辈们的一言一行中被感化和自身的思辨中培养出来的。

  身为一名大三学生,一边咒骂着大学教育的时候,一边又不得不自己去学习一些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以免被社会“淘汰”,也曾经为了考证努力过,也曾经去找过实习的地方,也曾做过兼职,想被社会所认可,也曾思考着未来,也一直企盼在迷茫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很迷茫,但仍然在奋斗。

  其实,这不只是当代大学生的疑问,就整个社会而言,迷茫与困惑已经成为时代的后遗症。

  按照通俗的认识,这本是一位优秀而颇有能力的大学生,但为何这位即将毕业的学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呢?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值得我们欣慰与惊喜,毕竟我们的年轻人还有自己的想法,尽管这种被贬值为“个人主意”的想法在这个社会越来越不现实,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空间,但就长远而言,这种冲出束缚的想法,所谓的“小情调”正是民族未来继续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位学子起初的人生目标和所有刚踏入大学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拿过奖学金,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但在其即将毕业之时,突然找不着努力的方向。

  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和安分守己的人,伴随这种煎熬的是不具备任何兴趣的压迫式学习,而他更喜爱的是文学、摄影、收藏这些所谓的小情调生活,这对他充满着诱惑,莫大的吸引力甚至不需要去刻意学习就会陶醉其中。于是,面对周围的改变,各种质疑,以及将来那个不可预测的未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何上大学越上越没有了方向,反而充斥着一种不安的迷茫。有这种想法其实一点不为怪,笔者甚至要庆幸于我们的青年有这份觉悟,麻木不仁的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在这个理想缺失的时代,这种意识再次唤醒了那个遗失已久的理想。

  既然生在了物质这个时代,就别无选择,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还需要年轻人去奋斗。在物质越来越富足的同时,找回我们昔日的精神理想,也是这一代青年人要勇敢承担起来的责任。一代人的付出换来了一代人的富足,也希望一代的人的觉醒,能同样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

  理想必须要有,尽管现在奢侈,这是活着的勇气,这更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朝气。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我们必须勇敢接受这种来自社会现实的挑战。困难是暂时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但是理想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为理想而奋斗,就要找准自己的理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当你实现自己理想到达人生彼岸之时,豁然开朗的感悟必另有一种境界。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