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07-09 02:04:45文/高考志愿库

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1

深入贯彻落实*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团审议时讲话精神,全力推进我区精准扶贫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临发〔2015〕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衔接,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建设殷实文明和谐的幸福高坪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区、乡(镇)两级建立精准扶贫电子信息系统。

??坚持规划落实到村到户。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分类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和计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

??坚持项目资金到村到户。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到村到户项目的扶持,各行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贫困户捆绑投入,各类社会保障项目要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坚持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实施“六个一”帮扶到村到户,即一村派驻一个定点帮扶工作组、一村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一村确定一批扶持项目、一户制定一个帮扶措施、一户确定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名帮扶人员,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三年稳定脱贫。

??坚持跟踪管理到村到户。强化扶贫项目实施效果监测,区、乡(镇)、村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台帐,对扶贫对象实施跟踪动态监测管理。

三、目标任务

(一)贫困村

按照省确定的贫困村,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扶贫贫困村江源村扶贫任务。从今年起,结合“四进四联四帮”活动,在市、区派工作组的基础上,镇抽调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做好“十三五”期间东源贫困村规划安排和驻村帮扶前期准备工作。针对东源村现状,按*建设要求,实施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综合施策,分步实施,确保东源贫困村到2020年基本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二)贫困户

截止7月底,我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748户908人。从今年起,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扶贫措施,实施精准施策,确保每年稳定脱贫230人,到2018年,贫困户稳定实现《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

四、精准识别

(一)精准识别

1、识别标准。以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xx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

2、识别规模。以临川区分解到我镇的20xx年底贫困人口规模908人为基数,参考我镇2013年底扶贫考核上报的贫困人口总数,结合我镇各村的实际贫困状况确定各村贫困人口规模。

3、识别方法。贫困户识别,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实际情况,在20xx年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4、登记内容。为识别的贫困户建立《扶贫手册》,《扶贫手册》的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xx年7月12日,标准时期为20xx年7月12日?20xx年7月31日。

(二)、识别步骤和时间安排

1、规模分解。将908人贫困人口分解到26个行政村。

2、初选对象。在镇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各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镇挂村工作组核实后在所在行政村、自然村进行第一次公示(7月12日前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7天,以下“公示”时间均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

3、公示公告。镇人民政府对各行政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后,确定各村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自然村进行第二次公示。(7月20日前公示)。

4、填写登记表。在镇、村工作组的指导下,由各村民小组长把《贫困户登记表》发到已确定为贫困户的农户手中,农户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本户的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成后交村委统一上交镇人民政府。

5、数据录入。在区扶贫办的指导下,镇人民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将《贫困户登记表》内的数据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实现信息化管理。

以上1?4步的工作在20xx年7月底前完成。

(三)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方法和步骤

1、工作方法

(1)识别标准。贫困村识别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区贫困发生率(14.90%)高一倍以上(即29.8%),行政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6791元)60%(即4075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综合衡量其交通状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

(2)识别规模。以临川区确定我乡的贫困村数为识别规模基数,综合衡量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我镇贫困村识别规模(区下达给我镇的贫困村指标是1个村)。

(3)识别方法。按照区下达的贫困村指标及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镇人民政府审核、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流程进行,并报市、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4)登记内容。《贫困村登记表》包括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等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xx年7月12日,标准时期为20xx年7月12日?20xx年7月31日。

2、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1)规模分解。我镇将1个贫困村分解到村。

(2)初选对象。镇人民政府向各行政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镇召开两委班子会和召开全镇干部、各村书记、主任和部分人大代表会议,产生贫困村初选名单。

(3)公示公告。镇人民政府对贫困村初选名单进行公示(7月12日前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区扶贫办,经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进行公告。由区统一汇总后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汇总情况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4)填写登记表。在区扶贫办指导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

(5)数据录入。在区扶贫办指导下,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将《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

以上1?5步的工作在20xx年7月底前完成。

(6)网络运行。镇网络运行在20xx年10月底前完成。

(四)核准底数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程序,坚持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把真正贫困的人口纳入扶贫对象,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

(五)科学分类

在摸底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在贫困村中,区分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村级班子软弱涣散致贫村等类型。在贫困户中,先区分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低保户等托底保障对象和有劳动能力及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在扶贫对象中,再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户,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为制定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六)建档立卡

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建立扶贫对象帮扶工作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资源共享。

(七)动态管理

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镇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脱贫目标为依据,逐村逐户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档案,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实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贫困村、户信息核准后,各村要组织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施策,分期分批,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一)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1、针对东源贫困村中尚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有计划地分年分批实施新农村建设(上报东源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点),全面改善贫困村自然村点人居发展条件;2、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安排扶持自来水供水管网向贫困村延伸,对东源贫困村进行管网的统一建设;无条件实施分散供水工程,引导群众引用达标的自来水,解决安全饮水问题;3、加快推进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东源贫困村生产、生活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4、加大对东源贫困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快东源村中小危桥改造,提高东源贫困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重点解决好东源贫困村的行路难问题;5、制定东源贫困危房改造计划,优先安排农村危旧房改造指标4户;6、帮助东源贫困村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在东源村兴建一座农田渡槽灌溉和提灌配套设施,解决东源村农业生产灌溉难题。

到2018年,力争东源贫困村所有自然村新农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使东源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自然村组通水泥路实现100%。

(二)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大力支持东源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东源贫困村现有东源丰优蔬菜合作社,此合作社现有大棚蔬菜面积500余亩,种植辣椒、果蔬为主。东源村以此项目发展为龙头产业,此项目能带领东源村民及30户贫困户参与辣椒种植和生产加工,以公司加农户的参与模式,增加村民和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对参与合作社生产的贫困户给予每个种植大棚补助款扶持。

2、结合我镇发展林业,包括黄栀子产业:在天顺黄栀子公司发展为龙头的村有下周、贺坊、荷垅、栎江四村、此四村可通过天顺黄栀子公司公司+加农户的参与模式,让四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和贫困人口参与黄栀子的种植、生产管理、收获来增加村民和贫困户的收人脱贫;油茶产业:戴家、江源、新赵、塘头、金龙、尧山、新坪、老赵、荷垅、贺坊、东源、林田、洽源各村以现有的茶林为基础,对各村的荒山进行扩大油茶树种植面积,以原生态茶油形成特色产业,对参与开发种植茶树的贫困户进行苗木款补偿政策;杂交制种产业:以杂交制种的村有老基、荷垅、阳城、塘南、塘头、新赵、贺坊、梧溪。对各村种植杂交水稻做种的贫困户进行育种补偿;蔬菜产业:以东源、荷垅两村为蔬菜大棚种植为基地,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对参与种植的贫困户进行建大棚补助;生猪养殖业:以老基、戴家、梧溪、江源、栎江村生猪养殖大户为龙头,让贫困户参与进入生猪养殖,以公司+农户模式,给予贫困户生猪种苗补助、提供生猪养殖技术及生猪防病技术支持,以此来提高贫困户的稳定经济收入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3、对自身发展不足,缺少资金投资生产、养殖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贷款。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户发展1?2项“短、平、快”的种、养殖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有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流转;加快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扶持模式,积极引导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同时借鉴台湾精致农业开发和合作社模式,引进其产业开发和农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农民生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教育扶贫到村到户

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东源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公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乘车、寄宿等经济负担。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并酌情减免非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适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生,优先给予政府资助金。争取国家倾斜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逐步消除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四)就业扶贫到村到户

积极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军人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当年资金计划内,对凡自主自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技能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行凭证直接补助。力争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或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五)金融扶贫到村到户

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在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建立农民相互之间的联保机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增加信贷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全面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并推广使用,大力推进信用社区、乡镇、村建设。鼓励各金融机构通过多方合作、服务外包等模式向农村投放POS、CRS等支付服务终端设备,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的应用。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研发适合本地“三农”需求的保险产品,开发我区特色农业产业保险,采取多种参保形式,开展水产养殖、柑橘、西瓜、蛋鸡、生猪等规模产业保险。支持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会,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的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扩大贴息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覆盖面,全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建立风险担保等涉农担保基金。

(六)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我镇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扶贫对象,纳入低保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加强镇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要给予应急临时救助。同时,继续实施孤儿和无生活来源重度残疾人生活费补助及“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制度。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增强其自我脱贫能力。强化民政、残联、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

六、帮扶方式

(一)分解任务,深入开展结队帮扶。各对口帮扶单位、帮扶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帮扶工作。镇指派工作组到贫困村定点扶贫,确保了东源贫困村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坚持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镇统筹安排镇干部和镇各单位到贫困村和其他村进行结对帮扶,做到五年不变,坚持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构建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实行网上公开,为干部帮扶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鼓励支持干部以自愿结对、结交穷亲的方式帮扶贫困户。

(二)拓展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

(三)上下联动,用好对口支援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用足用好上级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政策,发挥对口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积极引进外资进驻高坪发展,加速推进镇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建立扶贫联系工作机制,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东源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东源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黄辉勋任组长,镇长黄志锋任常务副组,党委副书记邓欢恒、纪委书记王华南、分管领导李早贤任副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高坪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监督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各村也要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强领导、指导和督促,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同时,将精准扶贫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协同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扶贫开发资金持续增长机制,1、认真落实、足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任务,并逐年增加。2、抓住国家、省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政策机遇,争取更多政策、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3、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扶贫。4、积极引导高坪镇在外创业的名人志士参与家乡扶贫,充分发挥社会资金扶贫作用。

(三)密切配合,强化协作。在有关部门(单位)大力支持协助下,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积极与各帮扶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沟通,通力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推进。积极促进扶贫部门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牵头协调,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健全机构,建强队伍。高度重视我镇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镇设立扶贫和移民办,按照扶贫和移民工作任务配备2名专职扶贫移民工作人员,并配备固定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镇扶贫和移民办工作人员享受扶贫工作津贴,待遇不低于镇农、林、水、计生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

(五)选好班子,夯实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实现扶贫目标提供组织保障。鼓励和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强化考核,严格奖惩。把我镇扶贫攻坚的实绩,作为镇、村班子成员和镇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落实扶贫责任的情况列入绩效考评和年度镇、村班子考核的内容。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各片、各村及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村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并要求限期整改。

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赣发[2015]10号)、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饶发[2015]11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横发[2015]60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镇精准扶贫攻坚战,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尽快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全镇贫困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全面完成“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为指引,遵循“单位帮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民政托底、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决战五年、同步小康”的要求,按照“找准原因、精准施策、建立机制、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对全镇~~个省定“十三五”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实行精准扶贫攻坚,全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弘扬方志敏精神,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为我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具体目标:

(一)提前实现减贫目标。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退出贫困县,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高。保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发展条件的轻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具有部分劳动能力、处于低保标准以下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进一步强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处于重度贫困的农户的重点保障,提高标准,兜牢底线。

(三)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作用坚强有力。

三、工作措施

(一)按照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攻坚规划。

1.制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在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状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做好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科学制定《岑阳镇“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并纳入全镇“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用统筹规划承接上级扶贫开发政策支持,抓好全镇精准扶贫攻坚的组织实施,确保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2.制定贫困村和贫困户具体脱贫计划。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工作要求,制定落实~~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具体脱贫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脱贫路径,确保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同时,对未列入省定“十三五”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行政村也一并予以扶持。

(二)按照精准帮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力度。

1.深入开展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在省直、市直、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十三五”贫困村的基础上,由挂点联系办对贫困村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实行包干托底进行结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都有单位帮扶。按照帮制定实施脱贫规划、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发展扶贫产业、帮夯实基层基础“四帮”的要求,结合帮扶村实际,打好组合拳,坚持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受帮扶的贫困村要积极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增强脱贫致富的合力。

2.全面开展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镇村干部采取“432”的方式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即科级干部结对帮扶4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3户,村级干部亦按每人结对帮扶2户进行结对帮扶。干部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在本单位结对帮扶的贫困村中选择。帮扶干部变动后,新进干部自然接替。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帮扶干部要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帮助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四送”活动,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同时,对于在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之后因灾、因病等原因新出现的贫困户,要纳入全镇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并落实帮扶干部给予帮扶。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扶资金、扶产业、扶就业、扶信息“四扶”活动。充分发挥“10.17中国扶贫日”平台作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形式参与扶贫。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多方发掘社会扶贫资源。

(三)按照精准施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专项扶贫工作力度。

1.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一是培植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掘我县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葛根、油茶、葡萄、水稻制种、无公害蔬菜、马家柚、红心猕猴桃、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有利于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产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千县万村”计划实施,抓住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与我县合作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增强农村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拓电商扶贫新路。同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光伏扶贫的扶贫新路子。二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建立企业、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鼓励农村产业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采取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入股、扶贫资金入股、劳动力合作入股等形式,组建合作社或加入发展成熟的合作经营组织,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每个村都要建立具体带动贫困户能力的合作社,贫困户入社比率达到30%以上。三是加大产业扶贫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扶贫攻坚重点县2000万元的产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扶持。认真组织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启动“产业扶贫信贷通”,撬动金融单位资金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实施扶贫产业保险补贴政策,提高贫困户防灾、抗灾能力。同时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加大对扶贫产业基地基础建设投入,发挥基地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2.强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着力改变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困难群众生存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人口布局的要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对地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群众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扎实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支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室的的配套建设。二是加快危房改造。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优先安排农村危旧房改造指标,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2017年基本解决全镇农村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为2020年建立覆盖全镇农村的住房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3.强力推进贫困村村庄整治,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按照“整体推进、基础先行、改善面貌、提升功能”的思路,加大贫困村村庄整治力度。统筹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承载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将贫困村宜居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每年新农村建设村点安排对贫困村覆盖,每个点叠加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全面优化村容村貌。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力争2017年全镇9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4.强力推进“雨露计划”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能力。一是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实行免费学习,并连续两年每年补助资金2000元,通过2?3年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就业增收。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依托县职业学校资源,立足沿海发达省份的市场用工需求,集中在务工比较多的地区,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四)按照精准发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

1.大力实施交通、水利、文化等基础设施扶贫。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交通、水利、文化等部门涉农资金,投入加快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贫困村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快推进贫困村乡村客运网络连通工程,改善运输条件,完善贫困村客运网络,提高贫困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加快贫困地区及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快县乡道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进度。二是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底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安全饮水建设任务,力争2020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已列入全国近期治理规划的贫困地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提高防汛应急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贫困地区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三是加强对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每个贫困村建立乡村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室内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在贫困乡村开展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在农户自愿购买接收设备的前提下,落实惠民补贴政策,免费提供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基本节目。加快贫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高宽带用户普及率,稳步推进宽带网络提速。

2.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保障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支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争取高校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比例以及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资助政策落实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定向委培或招聘贫困家庭大学生。

3.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改革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部门进一步加大扶贫对象培训特惠扶贫力度,增强其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一是提升就业技能。在实施好“雨露计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金蓝领工程”,根据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对企业开展扶贫对象培训实行经济补助,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招录、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对成功介绍贫困家庭成员就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予以补贴。二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环卫、园林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三是鼓励能人创业,完善补贴政策。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的,经就业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给予贴息小额贷款;对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

4.大力实施医疗扶贫。一是将贫困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和卫生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作为医疗扶贫工作重点,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改扩建项目方面,倾斜扶持贫困人数较多的乡(镇)村,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贫困地区群众享有全县同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在县级住院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同时在新农合补偿基础上,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5.大力实施保障扶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实行民政救济“纯低保户和五保户”全覆盖。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并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对农村低保对象中无收入来源、依靠自身条件无法改变生活状况的群众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残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6.大力实施金融扶贫。一是设立扶贫担保基金,开展扶贫产业信贷工作,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有效手段,按1:8比例撬动银行资金解决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积极向贫困地区推进。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继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程度。三是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服务网和融资对接平台,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四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保险改革创新,促进农业保险稳健发展。五是加大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金融机构要主动开展“金融惠民工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农村金融活动,提升运用金融杠杆发展贫困乡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升贫困人员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7.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围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带动贫困村持续发展,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加强旅游镇、旅游村创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探索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选择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的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吸引城市人口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带动贫困农户从事第三产业增加收入。重点抓好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区和莲荷杨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用红色旅游推动扶贫工程。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准扶贫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扎实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相关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岑阳镇精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工作站,由胡仁龙同志兼任站长,李凯、杨欣宇两位同志为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做到有专门工作人员、专门办公场所、专门工作经费,确保基层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精准扶贫攻坚主体职务,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今年及今后五年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各村(社区)党(总)支部、村(居)委会是落实精准扶贫的直接责任主体,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要亲自挂帅,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确保全面完成扶贫对象脱贫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成效。各挂点联系办要根据各村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好扶持贫困户的特惠政策,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扶贫工作站要做好沟通、协调、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财政预算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镇财政要调整支出分配结构,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使扶贫开发资金增幅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要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政策执行的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坚决杜绝侵占扶贫资金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贪污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

(四)严格考核奖惩。建立精准扶贫专项督查问责机制,对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和帮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实行“月督查、季巡查、半年抽检、年度验收评比”,重点考核减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情况。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五)加强动态管理。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完善全县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实行贫困人口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动态管理。每年一季度对贫困人口脱贫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及时将稳定脱贫人口退出系统,将新增贫困人口录入系统,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3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到底,实现习水、正安、务川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8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5万人。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目前还有道真县和31个贫困乡镇未摘帽,仍有贫困村871个、贫困户19.44万户、贫困人口54.57万人(不含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员10.13万户18.41万人)。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4〕23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党办发〔2015〕13号)精神,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见实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推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扶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创建统筹推进,以“三业”(产业、就业、创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为动力,以开放促开发,以“三化”兴“三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命线,持续巩固“减贫摘帽”成果,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抓好产业发展主线、基础设施关键、素质提升根本,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和“六个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精准识别。对全市31个未摘帽贫困乡镇、871个贫困村、19.44万贫困户、54.57万贫困人口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精准,逐乡逐村逐户深入分析贫困原因,建成精准扶贫分类建档立卡信息库。

2.精准帮扶。用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成果,分类制定帮扶计划,采取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措施,实现精准扶持扶贫对象。

3.精准管理。对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资源进行精准配置,对社会扶贫和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对扶贫对象进行全过程监测,实现建档立卡对象动态管理,形成“市级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工作机制。

4.精准考核。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量化考核,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重点考核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把精准扶贫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

(三)总体目标

围绕扶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减少5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任务,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第一步,到,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控制在10万人左右。

第二步,到2017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54.57万人,基本消除建档立卡绝对贫困人口,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实现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全市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精准目标,精准帮扶,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工程

(一)精准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工程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健全完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与同步小康驻村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市四家班子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领导挂帮31个未摘帽乡镇,县领导联系乡镇挂帮1个贫困村,省市干部驻村、县级部门帮村、县乡干部联户,每年选派驻村人员5000名以上,组建小康驻村工作队,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帮扶,保证871个贫困村、19.44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帮扶作用,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确保挂帮重点县和贫困乡镇不摘帽不脱钩、贫困村和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持续开展市直部门“集团帮扶”,广泛开展“干群结亲”活动、“党群直通车”服务行动,持续抓好“千个支部结对”、“万名干群结亲”及“帮一带一”工程,认真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全面落实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工作规划,加强对口帮扶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共建、引企入遵、职业教育、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对口帮扶成效。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直机关工委、市扶贫办,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坚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实施“1234”战略和“8531”工程,加快推进4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加快培育一批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通过增加投入、调整结构、设施配套和科技应用,将土地亩产值和户均畜牧渔业效益梯次分别提高到3万元、2万元、1万元,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大幅提高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比例。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19.44万户贫困户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因户择业,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实行产业扶贫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重点针对缺资金致贫的6.78万户贫困户,把扶持资金落实到每村每户经论证可行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中药材、干鲜果、草地畜牧业、茶叶、商品蔬菜等优势扶贫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殖大户。加大扶贫专项、以工代赈、民族发展等项目投入,重点扶持每个县发展2?3个扶贫主导产业,确保支柱产业覆盖50%的贫困乡镇、70%的贫困村和80%的贫困人口。到2017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600家,扶贫龙头企业达400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脱贫标准线。

牵头单位:市扶贫办

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民宗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把发展教育作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力实施“扶穷志?农民夜校”工程,对全市贫困对象进行普及性教育培训,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脱贫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在全市871个贫困村开办新型农民夜校,完成缺技术致贫的6.3万贫困户的集中轮训,三年内完成19.44万贫困户、54.57万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人口集中轮训,从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公民道德等方面,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深入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1技能”工程,在三年内实现建档立卡19.44万贫困户培训全覆盖,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接受中职及以上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接受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挂靠1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到2017年基本消除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实现“职教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针对自身发展力不足、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贫困户,组织开展贫困地区科技二传手、青年致富带头人、妇女创业能手、残疾人就业扶助等专项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全面推进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在三年内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590所以上,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450所以上,建成“千校达标”工程标准化小学750所以上、标准化初中250所以上,建立健全以“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17年,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片区县学前三年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到2020年,贫困地区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更加稳定,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教育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农委、市扶贫办、市科协、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4.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优先解决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农户的基本安全住房问题,确保改造任务落实到户、施工技术指导到户、补助资金拨付到户、竣工验收具体到户,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环境。积极向省农危改办争取农村危房改造指标计划,力争到2017年,完成1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完成2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5.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选点,集中安置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农户。精准确定移民搬迁对象,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统筹起来,积极落实移民土地、产业、就业、户籍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移民创业培训,引导转移安置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对条件恶劣地区实行整组、整村搬迁,修复生态环境。加大就业安置力度,确保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到2017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3.01万户13.33万人。到2020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35万户26.65万人,全面完成移民新村水、电、路、讯、绿化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牵头单位:市移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6.社会保障到村到户。把保障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统筹起来,突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服务群众和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民生社会领域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1)卫生计生建设。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健全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积极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到2017年,实现200所乡镇卫生院和3000个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设达到全面小康标准,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2)文化体育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县完成1个标准体育运动场和室内体育运动馆、游泳馆、图书馆、文化馆等4个馆建设,实现“一场四馆”建设工程全覆盖,全面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整体水平。加快实施行政村数字广播电视延伸覆盖工程,每年新增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用户8.64万户。到2017年,实现“一场四馆”建设向乡镇延伸,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贫困村文体广场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用户达18.1万户。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文体设施设备标准化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3)救助体系建设。加快贫困地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到2017年,实现城镇医保参保率90%、新农合参保率9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6%,使城乡低保每年提标增幅10%以上。到2020年,构建形成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二)精准实施“六个小康建设”工程

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6+1”行动计划,加快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步伐,把资金和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

1.小康路。围绕建成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小康路”,加快推进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大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县乡道改造700公里、乡道泥路改沥青路(水泥路)300公里,建成通村沥青路(水泥路)5200公里,新建通组(寨)公路11000公里、人行步道90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新建乡镇等级客运站40个、行政村客运招呼站2000个。到2017年,实现行政村100%通油路(水泥路)、100%通客运。到2020年,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路面硬化”目标。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2.小康水。围绕建设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小康水”,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优先安排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新打机井120眼,新建改建微型水库120口,小水池700口,新增耕地灌溉面积30万亩。到2017年,全面完成5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全市新增供水量10.15亿立方米,达到29.75亿立方米。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3.小康房。围绕功能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按《遵义市黔北民居2013版图集》、《遵义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工程小康房建设图集》要求,打造符合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环保要求和蕴含历史文化传统的农村小康房,其内涵可延伸为房前屋后靓丽整洁、屋内屋外生态环保、楼上楼下安全卫生、设施设备经济实用、生产生活便利舒适,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加强小康房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结合,引导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危改户按小康房标准建设,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条件基础上提高农民居住质量。到2017年,全面完成省住建厅下达的0.5万户小康房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4.小康电。围绕建设安全可靠、智能绿色的“小康电”,加快推进贫困乡镇、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结合遵义市“十三五”配电网规划,?2020年,全市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36座、线路629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72万千伏安;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74座、线路756公里,新增变电容量50万千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配变4522台、线路5071公里,新增容量66.71万千伏安。其中,到2017年,新建改造“一户一表”73.55万户,农村“一户一表”率达99.79%;到2020年,农村居民电压合格率达98%,城乡居民半小时缴费圈覆盖90%以上。

责任单位:遵义供电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5.小康讯。围绕建设宽带融合、普遍服务的“小康讯”,加快推进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完成63个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工作,对15处农村危旧邮政网点实施改造和设备更新。到2017年,全面实现通电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和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农村宽带接入能力12M用户覆盖比例达到30%;在50个乡镇开办快递服务网点,在120个行政村设置村级邮件接收场所。到2020年,基本实现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电话户户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

责任单位:市工能委、市邮政管理局、贵州邮政公司遵义分公司、中国电信遵义分公司、中国移动遵义分公司,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6.小康寨。围绕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寨”,坚持人口集中优先的原则,重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打造一批示范村寨,既让贫困地区农民身有所栖,更要留住美丽乡愁。,加快推进6.56万户“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完善55个乡镇垃圾收集处理、16个行政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812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86个行政村公共厕所、农家书屋、村务宣传栏等便民设施,安装12888盏太阳能照明设施,建成399个行政村文体活动场所。到2017年,完成7764个自然寨建设任务,重点打造466个示范村寨。到2020年,累计完成18625个自然寨建设任务,累计打造793个示范村寨,实现集中居住村寨“小康寨”建设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7.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特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月月造林”活动,加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到,全面完成“四大区域”及高速公路、旅游通道沿线重点森林景观62个规划景观点(引爆点)的建设,建成景观绿化面积117500亩,完成营造林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7万公顷。到2020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35万公顷,森林面积扩大到1.6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8%以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力争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要求,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三、精准领导,精准责任,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部门主要领导是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和树立“弱鸟先飞”意识,以“四下基层”、“马上就办”和“钉钉子”作风,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一张蓝图干到底。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帮扶职责,做到敢于担当,强化执行力,把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重点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领导班子要层层立下军令状,确保限期完成“减贫摘帽”目标任务。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总牵头、总联系、总协调的职能作用,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加强工作指导和绩效评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工程的实施要求,围绕扶贫开发“三步走”目标任务,认真编制“三步走”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在6月底前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后实施,确保各项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作配合。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加大政策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市直各部门要加强行业统筹、分类指导,以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攻方向,突出强化对片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公共投资要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并加强协同配合、信息互通、政策对接,共同汇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努力形成行业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三)加强扶贫投入。市级财政加大非片区县的插花式扶贫投入,从起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片区县贫困地区急需的基础设施及产业示范带建设。各县(市、区)投入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应不少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2%。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整合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确保提高扶贫的整体效果和精准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充实工作力量,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市委组织部定期对31个未摘帽贫困乡镇、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定期对未摘帽的871个贫困村班子开展运转考察,配齐配强领导班子,调整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必须报市委组织部审批,调整贫困村领导班子必须报县级组织部门审批。建立完善乡镇(村)扶贫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扶贫工作。各级扶贫部门要定期加强扶贫业务培训,确保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五)加强考核奖惩。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本方案落实情况的精准督导检查,督促各级各部门按时完成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导向,把改善贫困地区面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提高考核指标分值权重。把市直各部门落实减贫目标责任情况纳入市直机关目标考核。将各县(市、区)和新蒲新区精准扶贫工作绩效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精准扶贫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和新蒲新区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各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优先提拔重用,对未按期完成减贫脱贫目标任务的实行问责。

(六)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加强精准扶贫效果的总结宣传,重点宣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典型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