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是人,熄灯是鬼”,如此“画风”,你能想象么?
一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吃炸酱面……
这是正在热播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场景。剧中的腐败分子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脱脱一个“两面人”形象。
追剧的人们,想必看了不会太惊奇。毕竟,艺术源于现实。
还记得“亿元司长”吗?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赃款数以亿计,清点时连点钞机都烧坏了。可巨贪如他,平时却很“低调”,穿衣朴素,常骑自行车上班。明明是贪的里子,偏要戴上“廉”的面具,这样的贪官并不少见。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演技再高,总有演砸的时候。“两面人”的戏段,终究是丑剧。
“这种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多次向“两面人”亮剑。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随着反腐不断深入,治理“两面人”已成为从严治党的重要课题。
透视本质,画出“众生相”
“两面人”古已有之,被视为政治公害。荀子曾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称为“国妖”,认为治国者要“除其妖”。
我们党历来向“两面人”说不。党章明确规定,“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给“两面人”画出入木三分的“众生相”:
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要别人坚定理想信念,自己却笃信风水、迷信“大师”;
有的口头上表态坚定不移反腐败,背地里对涉及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不追问、不报告;
有的张口“廉洁”、闭口“清正”,私底下却疯狂敛财……
对号入座,“两面人”在现实中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曾说了不少诸如“腐败没有后悔药”之类的话,暗地里却打招呼干扰纪委办案;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言辞“恳切”,请别人监督自己,私下却疯狂敛财、多次出入豪华会所;山东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背地里却全家上阵、大肆贪腐。
一些领导干部做“两面人”,不仅带坏一批人,污染政治生态,而且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冲击、带来混乱。“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网友之言虽不无调侃,但其中的焦虑足以灼痛人心。建设清正廉明的政治,必须铲除“两面人”这个重要污染源。
除恶务尽,当有“照妖镜”
识破“两面人”,清除“两面派”,得有去伪存真的“照妖镜”,更得有扶正祛邪的治本良方。
正如《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所言: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观人识人从来不简单。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仅要看当面的表现,也要看私底下的行为;不仅要看其一时怎么做,也要看其一贯怎么做;不仅要问同僚的看法,也要问群众的口碑。“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聚焦一个“实”字,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识别和考察干部,才能不为口号所迷,不为表象所惑,客观真实地了解干部。
很多案例警示我们,“两面人”的潜伏期一般较长,“带病提拔”“边腐边升”是其人生常见“剧情”。“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监督缺失,为“两面人”提供了生存土壤。“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腐败的马脚是藏不住的,关键要有监督的“火眼金睛”。突出一个“严”字,把党内监督、巡视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种方式都激活起来,构筑起无所不在的监督网,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环境,“两面人”就难以遁形,“台上喊廉、台下捞钱”的戏码就再也演不下去。
对于眼下的电视剧,我抱有若即若离的姿态。因为太多的电视剧不是刀劈鬼子的抗日神剧,就是哭哭啼啼的言情荒诞剧。太多的编造的痕迹,太多的雷同的剧情,太多的政治说教。在“宣传部”的管教并审查通过下,出了这么多的废品,没有人担责的。
但是最近一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则吸引了我的眼球。上班前谈论这部电视剧成为大家的一个话题,午饭时边吃边聊还是这部电视剧。回到家里,晚饭后已经恭恭敬敬地坐在电视机前打开了湖南卫视频道。
是不是因为是反腐的话题?是不是因为写到了副国级的腐败?是不是因为把官场的腐败暴露的淋漓尽致?大家都从不同的视角议论这部新出炉的电视剧。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这回是在一睹高级干部(副省部级、军级及其以上)的政治圈、生活圈里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细节,零距离看到了不少“神秘”。
好久没有看到一部电视剧能够引起如此众多的老百姓的关注。
为何《人民的名义》的尺度引起关注?
尺度的提法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成为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名词。因为以前有“尺度”控制,这也不让你写,那也不许你说。这次不少的突破便成为突破了“尺度”。例如在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的一个滑稽可笑的“净化工程”中规定“电视台黄金时间禁播涉案反腐题材剧。”
禁播,意味着不许放,不许写。从那时开始,贪腐在华夏大地上越演越烈。虽不能全部怪罪于广电总局的这条禁令,但在今天突然看见这样的电视剧,可谓是一个惊喜!
没有这样的突破“尺度”,何来唤醒人民对于腐败的痛恨!我们这个国家究竟腐败到了何种程度?政治生态究竟坏的什么地步?《人民的名义》从一开始就把这些令老百姓深深担忧的问题展现出来了。官员要外逃,贪官豪华别墅被发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一堵墙、一张床、一个冰箱里的2.4亿现金。这个来自于原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真实的贪腐事例搬上了荧幕,是在突破尺度上告诉人们:不要被衣着朴素,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表象迷惑,腐败已经到根子上了。
没有这样的突破“尺度”,我们很难理解新任市委书记为何要在第一次常委会上请老检察长上党课。当我们看到党员的权利就是为了有资格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入党只有一天的党员牺牲在战场上的情节时,才理解了这样大尺度的突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铺垫。政治生态已经到了危及执政的基础,一个庞大的政党将会在腐败的淤泥中难以自拔。有拍马溜须撸袖子扫院子锄地的公安厅长,也有常委会上两位市委主要领导为公安厅长能不能上副省长这个位置的争斗,还有为了自己多一票就能瞬间倒戈的小人等等。现实中的政坛塌方(山西),早就严峻地向人民提出,不反腐,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威胁。
所以,这样的尺度必须突破。这样的突破是一种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还在那里干着禁播之类的滑稽事,才是令人惊讶的。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还在播放。就像不少评论指出的,这部剧的“尺度”很大。也许这是观看者的一个聚焦点、兴奋点。
让老百姓见识了腹黑的育良书记、钻营的祁厅长、傲慢的达康书记。这些人物在当今中国官场上屡见不鲜。腹黑的狡猾阴险,钻营的狡诈投机,傲慢的狂妄无知。这样的“尺度”能够上了荧屏,能不能说是一种进步呢?
当今的官场上,“龙生龙,凤生凤”的怪象由来已久。不是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难道能够当上商业银行副行长?这位市委书记本人是前任省委书记的秘书。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秘书帮”,也有老婆“干政”的先例。就算是“好人”形象的陈岩石曾是常务副检察长,儿子是该检察院的反贪局局长。高育良是政法委书记,学生祁同伟就能够当上了省公安厅长。交错复杂的各种关系,活脱脱地在展现当今的中国“关系学”。这使我想起了当年大浩劫的时候的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难得能够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举着火把、打着条幅、喊着口号誓死保卫自己的工厂的工人们。这个场景在大批的国有企业被倒闭、被改制的过程中虽然鲜有所见,但足以反映了当下存在于底层的尖锐矛盾。时不时从濒临倒闭的大风厂职工口中听到对于城管的愤怒之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黑白两道”的拆迁队,已经成为个别官府的御用工具,成为点燃社会火药桶的导火索,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拆迁的血泪史一部震撼国人的悲痛史。剧中拆迁队居然伪装成警察强行拆迁令人大开眼界。还有现代元素,大风厂的工人们与拆迁队的交手被手机直播上网。现实版的一幕再次出现,遭人怨恨的网监请求在场的警察阻止群众拍摄。理由是“帖子删不过来了”,外媒要知道了。如此等等,从官场到百姓都在一个反腐的话题中展示各自,有这样的“尺度”,是引发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是这些在荧屏上看到的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了。只是在严控之下,在只能高唱“正能量”之下,基本无法在荧屏上展示。如今展示了,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在中国(大陆)玩文字的很难。写什么需要掂量一番,要符合“宣传口径”。作品出来了,又要面对审查。七审八审,一部作品很快就被消磨掉了。
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自由地发挥和创作,除非你的作品不问世。
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题材是不应该遇到任何“禁区”的。根本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大尺度”的问题。在一个自由创作的国度,写什么,怎样写,完全是创作家们的事情。你的作品,老百姓欢迎不欢迎才是最高的标准。如果只靠几个审查官躲在房间里决定一部作品的命运,你还有什么自信而言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命运》能够播出是一件幸事。
在我们这个国度,从1949年以来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可以开挖的题材。例如,举世罕见的十年浩劫为什么如今成为作家们创作的禁区呢?那么多值得后人们反思的话题如今都被禁言了。周梅森先前的作品《至高利益》差点被毙,《绝对权力》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如此状况令人心寒啊!
当我们看到小说版《人民的名义》腰封上写着:“反腐题材作品沉寂十年,2017年横空出世,著名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
十年啊!一个作家的生命,一部作品的生命能够经得起几个十年呢?审查官们,你们的良心何在?你有什么权利来操持这样的生杀之事?
我看到一篇评论如此说:“人们对于《人民的名义》给予的好评更多是建立在‘难得一见’的基础上,他们的赞叹不是来自于该剧本身体现的艺术性,而是‘这也能说’、‘那也敢拍’等惊叹情绪的异化。由于这十几年来没有对比的参照物,说‘好’就显得很空洞。如果十几年来‘政治题材’领域是放开的,是充分竞争的,《人民的名义》绝不会赢得现在如此泛滥的好评,想想《1942》中,‘猫汤’都那么多人甘之如饴,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写下这些心得,只想表达一部电视剧解决不了一个国家的反腐问题。但愿管理者在“尺度”上多一点“自信”,对得起老百姓就行!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八九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人民的名义》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相比之前传出的“抠图演戏”等新闻,李路用“敬业得不得了”来形容这些演员。因为夜戏太多,演员们熬夜是家常便饭,晚饭都常常顾不上。
在《人民的名义》后期制作中,剪片子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95后,剪完后对李路说了4个字,“重塑三观”。“他们跟我说,原来官员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人的父母才爱看的剧,结果发现年轻人这么感动,观众是全年龄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