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党员观看千年包公有感

更新时间:2023-07-16 11:28:36文/高考志愿库

观看《千年包公》有感一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观看《千年包公》有感二

包拯严厉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显示在银屏上,一首包公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先后也在银屏上出现了,这首诗是包公出仕做官的座佑铭,也表明了自己清心治本,直道处世。先“清心”,才能“直道”;‘百善孝为先’先对父母孝才能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昨晚,观《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第一、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包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饱读诗书,宁静致远,持续的“清心”。影片中有一场景:包公在庐州读书时,有一富人请包公和李姓同学赴宴,李姓同学欣然应允,然包公却未答应。包公曰:“今若赴宴,日后为官,怕凡事不能公义。”,虽寥寥数语,却反映出包公从青年时代便不结交权贵,不高攀富人。作为一名公务员,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一定要严于律已,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考验,懂得明荣知耻与修身。

第二、是人就要孝敬父母。影片中包公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可能现在我们好多人不理解,然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呢?作为我们普通的现代人,虽不要求像包公那样的举动,然而,如今社会进入了老龄化不说,平时常回家看看,平常能给父母多打个电话,能陪陪父母聊聊天,这样的些许小事,我们总该还会做到的吧!

第三、要营造家风。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制度时,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能葬入祖坟大茔,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严厉的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影片中在搬迁包公墓时,程如峰专家及人们满怀期待的以为作为一个朝廷的三品大员,一定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吧?然而,却令现场人员及大家大失所望,包公,他的儿子包授,孙子包永年的墓中陪葬的东西连平民都不如,也就是几十件日常用品而已,由此可见包家三代的清正廉明啊。这又让我想到了家风家训的定义,要进一步诠释家风、家训、家规的内涵和作用,并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最后,我认为要弘扬优秀家训传统文化,也要培育文明家教风尚,使人们对“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字眼再次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中让其感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部好的《家训》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包氏子孙虽然是人才辈出,但有必要继续重?家训内涵。我们普通人也要营造良好的家风,并且要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适用。

在举行“感恩教育”、“道德讲堂”、“两学一做”活动的推动下,搭建平台,通过唱诵、诗歌朗诵、小品演示等方式将家风故事展示给群众看,传承好的家风。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好则民风好,家风好则党风好。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对“家风家规家训”的看法,以及要运用家规家训教育子女。通过活动,让人们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家庭教育经验,促进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为成年人及社会各界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勾通、工作、学习的大的社会环境,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必要的社会空间。

观看《千年包公》有感三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2024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3篇

反腐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2024年

2024年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千年包公观后感20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3篇】

2024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荐读】

2024年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2000字范文

2024年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2024年安徽千年包公第一集第二季第三季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