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问题,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富裕。下面是高考志愿库www.zhiyuanku.com小编整理的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结合我局驻村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在开展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要引起重视,现就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深入。目前,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广泛深入,利用各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一些村组干部、贫困人员对扶贫政策知晓不多,对县里出台的《精准扶贫工程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运用扶贫政策不够充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规划及措施。
(二)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加之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贫困户不远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产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企业虽然热心公益事业,却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要内容。
(三)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乡村在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引导上做的不到位,造成个别弄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甚少,多数贫困户缺乏技术指导,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四)驻村结对帮扶需加力。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有的驻村干部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广,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精准识别。一是要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有关扶贫政策的宣传,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目的要求再宣传、再动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上来,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并及实时更新,既不要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要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动态管理机制。
(二)因村因户施策,实现精准扶贫。一是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再次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比如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却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并结合贫困程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因户制宜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用好用活扶贫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持、民政救助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惠民政策;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等民政救助方式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因农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对符合脱贫标准的脱贫户,要帮助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哭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客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突出产业扶贫,助农长效增收。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产业扶贫10种模式,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特色产业反正、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对扶贫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在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整合项目资源,实施精准帮扶。一是县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指挥部要把握精准扶贫的政策不断调整释放机遇,继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扶贫规划,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电水利、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增强驻村帮扶干部责任,细化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为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五)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一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县级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表现突出、完成减贫任务好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违反纪律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行政问责、严肃处理,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精准扶贫脱贫、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贫困村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致富“带路人”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建议由县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县“两办”督查室、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和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用在扶贫开发上。
4月份以来,课题组对集库区、山区、老区于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涪陵区按照近效、沿江、后山、坪上四大经济版块分类,选择了荔枝街道小溪村、义和镇鸭子村(非贫困村)、大木乡雨台村、焦石镇大溪村、青羊镇工农村进行了扶贫到户村级调研。走访了10个贫困村村民小组和2个非贫困村村民小组的138户扶贫户,发放调查问卷164份,试图通过对扶贫到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贫困群众的扶贫需求的分析评估,理清扶贫到户的思路。
扶贫到户开展情况
涪陵是集三峡库区、武陵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现辖3个工业园区、26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总人口116.7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9.3%。26个乡镇(街道)中24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占94.4%;有155个市级贫困村,占44.54%;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年末建卡贫困人口99612人,贫困发生率14.5%。
在扶贫到户工作过程中,涪陵区重点推进了三项工作。
首先是基础设施“四到户”,建设扶贫新村。一是生活便道连通到户。涪陵区整合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综开发、库区后扶等专项资金,采取农户自建,政府补助(材料)的方式,硬化集中居民点、农村大院之间的生产、生活便道,与乡、村、社道路形成网络,切实解决农户出行难问题。
二是“三改”到户。与卫生部门联合,为建卡贫困户改井、改厕(沼气池建设)、改厨。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用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补助。
三是扶贫移民到户。把扶贫移民新村建设与宅基地土地置换、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巴渝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抓好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对C级危房的贫困户给予资金补助,组织村社统一进行整治,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按照扶贫移民户贫困程度进行分类补助,让贫困农民搬得出、稳得住。搞好水、电、路、气、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实行居住与生产功能分区,以农村区域性中心建设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四是信息扶贫到户。通过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话户户通、电视户户有(为贫困户赠送电视机)等项目,在贫困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了脱贫致富的信息通道。
5年来,涪陵区共完成村道路改造升级1535.36公里,村道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66%,社道通达率81%。修建集中供水工程约211处(含扩网工程),整治山坪塘276口,病险水库25座,自来水普及率、安全饮水率、农田有效灌溉面分别达到55%、75%、45%,农网改造率达100%,集中、分散搬迁安置农户2250户6307人,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其次是能力提升“四到户”,培育新型农民。一是“继代扶贫”到户,提升贫困人口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对贫困学生开展“三资助”活动,24个区级扶贫集团资助了1000多名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对其资助学费、信念教育、帮助就业,从而实现“资助1人,脱贫1户”的扶贫目标。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实行“三全一补”(全免培训费、全过程服务、全部安排就业,补助生活费)资助政策。
二是“科技扶贫”到户,提升贫困户掌握实用技能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每个乡派驻科技扶贫队、每个村建1所扶贫培训学校、开展科技服务深入100村、走进1000户、培训10000人行动。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实用技术培训科技致富机制。
三是培训转移到户,提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就业能力。近5年来,完成扶贫培训3万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2万人次,培训转移0.8万人次。
四是回引奖补到户,提升“企业与农民工联动”扶贫能力。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对回引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回区内就业的农民工给予贷款贴息、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扶持政策。
最后是产业扶贫“八到户”,发展扶贫产业。坚持点(农户、业主)面(扶贫示范园区、特色产业村)片(贫困片区、产业基地)联动,以2400户扶贫户为重点对象,采取到户帮扶措施。一是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到户,确保每户有1?2项脱贫项目。二是实用技术指导到户,确保每户有一人懂1?2项种养技术,科技队人员实地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三是发展资金扶持到户,确保户均得到帮扶资金2000元(含对建卡贫困户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村级互助资金借款、节假日慰问资金)。四是产品加工销售带动到户,对贫困户农产品实行保护价优先收购。五是干部联系帮扶到户,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对建卡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六是股份扶贫到户,财政扶贫资金按公司章程现金入股,按股份数量捆绑公司帮带的贫困户户数,股份分红包括固定分红和赢利分红。派发权归村民监督理财小组。公司即使亏损,必须首先保证贫困户最低限额的红利派发(即实行固定分红,分红金额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1个百分点);公司若有赢利,在村民监督理财小组的监督下,贫困户可享受固定分红加公司赢利分红。企业帮带的贫困户脱贫后,将股份红利派发权划规下一批次需帮带的贫困户,从而实现滚动扶贫效应。七是业主扶贫到户。业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在享受扶贫资金补助、信贷贴息、创业互助资金等扶贫政策时,必须向贫困户履行免费提供优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提供技术服务、聘请贫困户劳动力务工、采取订单农业等扶贫责任。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作价入股、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和股份红利实现稳定增收。八是直补打卡到户。实物到户如肥料、种子等由农户到村社签字领取。现金一律采取财政直接打卡到农户帐户的方式进行补助,杜绝中转环节中扶贫资金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