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2023-07-14 19:50:00文/高考志愿库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材料一

今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杜重远先生诞辰100周年。当我们在祖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重大变化的大好形势下,在改革开放的高潮中,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刻,永远不能忘记这位在我党处于艰苦环境下,同我们并肩战斗的战友,无私无畏地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烈士。

杜重远先生原是东北的一位实业家。早在20年代,他就在沈阳创办了肇新窑业公司。他运用在日本留学期间学到的先进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把它建设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化工厂。他的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功,不到30岁,就被推举为沈阳市商会副会长,成为东北工商界的著名人士。

杜重远先生又是一个爱国者。他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容忍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损害,民族尊严遭到侵犯。在中学时代,他就投身于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斗争。在日本留学时又被推选为代表,回国参加反对日本侵犯旅顺、大连的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不但摧毁了他辛苦创建的事业,而且也击碎了他曾经抱有的“实业救国”的梦想。在国土沦丧、家园破碎的悲凉情况下,他只身流亡关内,义无反顾地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斗争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在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走遍华北各地,到处讲演,鼓励抗日。后来,他来到上海,结识了邹韬奋、沈钧儒、胡愈之等革命知识分子,形势的发展把他推到了文化斗争的第一线。

当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创办《生活》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不但在上海而且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1933年底,国民党反动政府借口该刊支持福建的反蒋斗争,将《生活》周刊查封,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杜重远认为抗日斗争不能失去这一阵地,全国同胞不能中断这一精神食粮,毅然决定接办《生活》周刊。他利用自己同国民党上层的关系,在两个月内办好了各种手续,于1934年2月正式创办了《新生》周刊。邹韬奋对此给予很高评价。他说:“这好像我手上撑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时即有一个好友不畏环境的艰苦而抢前一步,重新把这火炬撑着,继续在黑暗中燃烧着向前迈进。”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载了一篇《闲话皇帝》的短文,该文从学术角度泛论各国君主制度,提到“日本天皇是一位生物学家,如果他不做傀儡天皇,继续研究生物,必有很多成就。”日本领馆利用此文大做文章,胁迫当时的上海市长立即封闭《新生》周刊,“严惩”编者和作者。在审判中,杜重远严词责问爱国何罪,他大声疾呼:“中国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我不相信中国还有什么法律!”最后《新生》周刊被勒令停刊,杜重远被判处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的奴颜卑膝和杜重远的刚正不阿、大义凛然,形成了鲜明对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学生和市民群众群情激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游行,把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新生》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嘴脸,也进一步教育了杜重远。同国民党形成对照的是,中共中央在1935年《八一宣言》中十分鲜明地表明了谴责国民党政府和支持杜重远的态度。宣言说:“日寇要求惩办《新生》杂志主笔和新闻记者,《新生》主笔和许多记者便立刻被逮捕监禁了”,“杜重远等爱国志士为抗日而入狱”,这是在“中日亲善等口号下所作的降日活动之露骨无耻行为,简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奇闻”。杜重远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杜重远早就同共产党有接触。1931年11月底,他通过夏衍在上海第一次会见了*。*向他介绍了中共坚决抗日的主张,对东北民众的抗日运动和杜重远的爱国热情表示了坚定的支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狱中,他利用国民党被迫给予的“优待”,大量阅读了*通过地下党员孙达生送去的马列主义刊物,并同前来探望的地下党员胡愈之、孙达生等结合时局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此杜重远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邹韬奋称杜重远是一个“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人。一旦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便毅然听从,把自己个人的抗日努力,纳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来。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他根据*的指示,在推动张学良转变对共产党的态度,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

杜重远是张学良十分敬重的幕僚和挚友。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杜重远就曾做过张学良的秘书,他帮助张学良组织“东北国民外交协会”,是张学良外交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杜重远在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期间,则得到了张学良的大量资助。流亡到关内以后,杜重远又是张学良在北平成立的智囊核心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专门在重大问题上给张学良出谋划策。张学良1934年从海外考察回国后,曾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当时,他的观点是:国家不统一,无法抗日。杜重远不同意他的观点和做法,曾多次向他提出批评意见。杜说:“不能对蒋介石抱幻想,不能继续打红军,消耗实力,应当对内联合各抗日力量,对外联合苏联、外蒙,举起抗日的旗帜,打回老家去!”1935年,东北军在“围剿”红军中遭到惨败,一个师被歼,对张学良震动很大。与此同时,作为东北著名抗日人士的杜重远因“新生事件”被捕下狱也在东北军中引起强烈反响。1935年7月,张学良给狱中的杜重远发信慰问,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几年来教训颇多,特别是一年来,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一误再误。决心改弦更张,希望老朋友不要摒弃我。”杜重远根据*的指示,不断从狱中写信,并通过友人去西安向张学良做联合西北军、联合共产党的思想工作。张学良深受感动,接受了这些意见,同杨虎城消除了误会,与地下党也取得了联系。

1936年4月,张学良趁去南京开会之机,转道上海,会见当时尚在服刑,但已转移到虹桥疗养院的杜重远。为保守秘密,这次历史性会见由地下党员孙达生安排在疗养院外的一座小树林里。杜重远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抗日形势,明确指出联合抗日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张学良告诉杜重远,通过杜以及其他友人的努力,他已经同陕北红军达成合作抗日的秘密协议。1936年9月,杜重远刑满出狱后,于11月29日,冒着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的危险,来到西安,再度做张学良的工作,坚定其联共抗日的决心。这时距离西安事变的爆发还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共中央当时对杜重远这次西安之行极为重视,叶剑英曾为此向*和张闻天专门发了电报,对此次行动作了报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形成全民抗日的大好局面。从我党的情况来看,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力量遭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损失;刚到陕北,又遇到根据蒋介石命令驻扎在潼关以西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原来驻在陕西的杨虎城的西北军的围堵,我军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张杨的义举彻底扭转了对我党、我军的不利形势,从被动变为主动,为我党我军团结广大群众,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实行抗日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世人对张学良、杨虎城的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行动都给予高度评价。在这里应当记住,杜重远是促使张学良与东北军转变的最初推动者。正是他根据*的指示,对张学良反复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会有以后发生的事情。杜重远功不可没。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正在江西景德镇的杜重远也被国民党软禁,直到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扣留后,对杜重远的软禁才解除。由于杜重远的声望和影响,在有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杨虎城参加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南京政府的谈判中,周、张、杨曾联合推荐杜重远同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入行政院,以宋为领导人,杜、沈、章为次长,但这一方案后来没能实行。

“七七”抗战爆发后,杜重远更加积极地奔走于抗日的各个战场,为抗日军队筹募武器给养,鼓舞军民士气,并不时访问八路军驻太原和西安的办事处,曾先后会见*、彭德怀、徐向前以及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人,听取共产党人对时局的分析和评论。

杜重远根据亲身的实践,不相信蒋介石政权能够把抗战进行到底,因而拒绝在国民党政府做官。为了抗日,他不愿留在上海办实业。虽然他为振兴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和创办重庆的光华瓷厂耗费了许多心血,但为了国家社稷,他不安于重返瓷业。国外友人劝他去美国,也被他婉言谢绝。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他分析当时的形势,看中了新疆。他想帮助他的留日同学、当时担任新疆省督办的盛世才,把新疆建设成抗日基地。这个时期盛世才高举抗日旗帜,伪装进步,提出联共联苏的口号,吸引了不少革命青年前去新疆。杜重远去新疆考察并于1938年在武汉征得*的同意后,在1939年1月,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携带家属前往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交通闭塞的新疆,接任新疆学院院长。他把学校当作培养人才、训练抗日干部的基地,组织学员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学校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却遭到盛世才的忌恨。在希特勒向苏联发动进攻之后,盛世才以为共产党大势已去,便露出反动的原形。为了投靠蒋介石,他捏造种种罪名,疯狂迫害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杜重远首当其冲。从1939年底被停职、软禁起,杜重远经历监禁拷打,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直至被秘密处死。到现在他具体牺牲的时间也没弄清楚,尸骨也未能找到。他的家属子女也遭到残酷迫害,一家人被关在结核传染病院里,从此罹下各种疾病,遭受终身痛苦。

杜重远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追求真理,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认识共产党,并毅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抗日的需要,他甘愿远赴边陲,从事艰苦的、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最后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杜重远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们时代的凯歌。他英勇奋斗的顽强精神,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材料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心香一瓣慰忠魂。缕缕春风,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绵绵细雨,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

“感谢驻马店的父老乡亲对先辈的缅怀,如果有时间,我们一定会回家乡谢谢大家。”昨日上午,当在武汉市定居的革命烈士李渭滨的后人听说记者再次来到汝南县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时,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之情。

清明祭扫慰英灵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汝南县烈士陵园。

“这几年李渭滨烈士的后人没有回来,但每到清明节,一些热心市民都会为英雄献花。”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刚走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就看到两名市民正在李渭滨烈士的墓碑前献花,二人随后还向其他烈士的墓碑鞠躬献礼。

“这些革命烈士是我们的骄傲。虽然他们的亲人不能来祭拜,但是只要这些烈士的墓碑在这里,我们每年清明都会来为他们扫墓。”市民彭先生说,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清明节,大家除了缅怀故去的亲人外,还缅怀那些在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英烈。

得知不相识的市民为爷爷扫墓,远在武汉的李渭滨的孙女李颖告诉记者,爷爷牺牲那么久了,家乡媒体再一次把爷爷的事迹展现在众人面前,这对他们一家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誉。同时,每逢清明节还有热心人士前来为爷爷扫墓,她很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李颖说,爷爷是著名的革命烈士,多年来他的精神激励着一家人。作为英雄的后人,她更要继承和发扬爷爷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为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革命事迹永传颂

4月初,记者采访汝南籍革命烈士李渭滨的生前身后事。当时了解到,李渭滨青年时期积极投身革命,1930年被任命为鄂豫皖特委常驻新蔡特派员,把新蔡县城西的小李庄作为活动中心点。

1933年7月4日,李渭滨在小李庄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叛徒张新斋带领200多名国民党地方武装分子偷偷包围了小李庄,将李渭滨等7名省、县、区领导同志抓捕。7日上午,李渭滨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本报随后刊发《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一文,报道了李渭滨的革命事迹。采访时,记者在汝南县华南公墓(汝南县烈士陵园)见到了烈士的墓碑以及其妻子的墓碑。

通过李渭滨妻子的墓碑,记者得知李渭滨子孙满堂。经了解得知,李渭滨的后人迁居到了武汉,已经十多年没有回来过。

夫唱妇随为革命

报道刊发后不久,记者接到武汉一个叫马祥的市民打来的电话,称他是李渭滨的孙女婿,在武汉定居,妻子李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记者写的文章。

记者了解到,李渭滨的妻子史心荣也是一名革命战士,1931年随夫李渭滨在鄂豫皖地区从事革命工作。1933年,因时局紧张,有孕在身的她不得不暂时回家,哪知这次与丈夫的分别竟成为永别。

史心荣带着一双儿女苦苦熬了17年,直到全国解放才知道丈夫已为国捐躯。

解放后,史心荣跟随儿女到武汉生活,并在那里定居。李渭滨的女儿和儿子已去世,儿媳陈素银对公婆的事较为了解。

革命精神要传承

“我婆婆是大好人,对党怀着赤子之心。”回忆起婆婆,陈素银深有感触地说,婆婆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家人对她很尊敬,并让老人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

《天中英烈》出版后,记者第一时间给陈素银寄去一本。看到书中的报道,陈素银很激动,召集家人阅读。

“看,这就是你的曾祖父。他是一位英勇的革命战士,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你长大以后要继承他的精神,做一个勇于担当的烈士后代。”陈素银翻开厚重的书本,对外孙说。

“感谢家乡媒体对李家先辈的报道,我们一定会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后代铭记历史,乐于奉献,无愧先辈教诲。”陈素银说。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先驱领袖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邓中夏(1894年-1933年),是一个感情世界丰富的人。他对原配妻子杨贤怀一向温情,对革命伴侣李惠馨一往情深,对假夫妻何宝珍生死相依。大连工运史专家刘功成首次向世人揭秘邓中夏的情感经历。

最新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范文400字,缅怀革命烈士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大全

革命烈士的故事读后感汇总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纪念革命烈士

清明节手抄报图片简单漂亮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2024年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方案大全

祭奠革命烈士主题的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