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在加强队伍管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效果。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思想不正、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管理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在一些人身上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持续进行和健康发展。
思想不正。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干部员工压力较小,收入较高,普遍存在着依赖烟草、依赖企业的思想,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对严格规范、注重效率的承受能力较弱,这或许有长期工作在良好的发展环境里的原因。一些人不认真践行“负责任、重执行、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对本企业的发展不关注、不关心,工作无所用心、思想因循守旧,发展只满足于维持现状。平时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因素多,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少,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工作不求做得好,只求过得去,得过且过,进取精神不强,攻坚克难的意识逐渐减弱。
作风不实。不坚持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急功近利,不按企业发展、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有的工作思路单一,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有的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的工作作风上拖沓,工作落实不及时;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够主动,在预见性和超前性方面也不够强,工作忙于应付;有的实施管理不深入,对一些突发性工作调查了解不够,没有作全面了解就主观从事。
执行不力。工作执行力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相互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平时不抓紧,忙时乱应付,与本企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只为困难找理由,不为解决问题想办法,使上级的决策部署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味,落实大打折扣,不符合上级要求或与上级精神背道而驰;有的不注重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不主动加强学习业务知识,不与时俱进;有的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把精力放在落实上,不注重工作实效,不注重基础工作,不注重过程管理,只为检查时能应付过关;有的大局意识不强,全局观念较差,把本部门利益和个人如何平稳过渡看得太重。
守纪不严。主要表现为不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不严格落实管理措施。有的不遵守工作纪律,自由散漫,无故迟到、早退、串岗、脱岗,玩忽职守,工作时间内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有的缺乏规范的程序意识,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报告,事后无反馈,办事拖沓,推诿扯皮;有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思路不清晰,被动开展工作,满足于做好上级要求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强,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找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
创新不够。创新不够就是学习抓得不够,没有能力使自己认识新事物,找到新思维;就是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就致使很多工作走老路,发展陈式化,求稳不求进;就是对本职工作思考不够、分析研究不够,以及对新事物和未来设想思考研究不够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造成上述作风建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知识陈旧。学习热情不够,早年的知识存底掏空殆尽,新知识未及时补充,工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更是自然,头脑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钝自在情理之中,面对工作困境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四处应付;二是监督乏力。不良的工作作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纠正起来也不能指望一天两天之功。当前,一些环节监督乏力、制度措施皮软是导致工作作风问题纠而无力、整而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叫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律监督为时太晚;三是约束不力。主要指在一些管理环节,没有作风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行之有效长短期规划和必要的措施,并表现为应付上级检查验收的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教育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四是工作无压力。由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人满足于现状,形成了不钻研技术和业务,照样衣食无忧的认识和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出现了“不会干”却成为逃避责任的最好理由等反常现象。
汇报人:
2014.06.14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广大干部的作风状况如何,能否以优良作风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已成为党的历史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下大力抓好干部的作风建设,才能使党的路线、纲领和历史任务变为现实。
一、干部作风建设决定事业成败,必须认识清醒
一个地方的发展,干部是第一要素,成也干部、败也干部;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作风是关键,好也作风、差也作风。当前,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主要存在庸懒、散漫、拖沓等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公事,上班懒洋洋,下班喜洋洋。工作缺乏激情,整天暮气沉沉,当太平官、逍遥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办事不用心、工作不主动、服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上班迟到早退、串岗聊天,把办公室当成“休闲中心”,上网聊QQ、炒股、看网络电影电视、“种菜偷菜”等。
(二)慢作为。工作上散漫拖沓,做事情慢人半拍。平时不注意调查研究,对业务情况不了解、不熟悉,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瞻前顾后,拈轻怕重,不敢担当负责。对群众的诉求应付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掩盖推诿、能拖则拖,小问题延误成大问题,简单矛盾演化成复杂矛盾,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局。对项目审批和百姓关注的民生,不按规定时限办理,拖而不决、决而不行,贻误发展。
(三)假作为。嘴上讲先行先试、实际上不行不试。形式上天天在忙,实质上碌碌无为。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批示办理批示,至于贯彻落实进展如何、效果怎样则不闻不问。当“二传手”、“传声筒”,上级来任务转下级落实,下面来情况报领导指示,工作一推一转,就是不在自己手中停留,干干净净,轻轻松松,成事时成绩有自己一份,出问题时责任与自己无关。
(四)乱作为。不下基层,不作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办事想当然,不遵循科学规律,听不进意见,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为追求短期的政绩,不顾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
二、干部作风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必须深刻剖析
干部作风问题,既受大环境影响,又有小气候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弊病,又有管理上的问题。总之,导致干部庸懒、散漫、拖沓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只有找准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铲除滋生干部作风问题的土壤。
(一)从社会大环境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其他不良风气等各种社会现象、观念思潮对干部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少数干部理想丧失,信念动摇,精神松懈。加上在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不足,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革命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从管理体制机制上看。一是行政体制弊端。过去,一个人办一件事,主动干事的多,闲着没事的少;现在一件事几个人办,会干事的少,闲着没事多,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岗位职责不清,单位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所致。二是用人机制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没有普遍建立,干部如没有犯严重错误,现实中基本不会“下”、不会“出”,更不会降低待遇。三是制度执行不力。单位制度一大筐,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多,真正抓落实、一抓到底的少。领导对干部作风问题不敢抓不敢管,整治庸懒干部得罪人怕丢“选票”,处理违纪干部怕闹事影响团结。四是绩效考核办法待完善。对干部的考核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考核办法,考核走形式,凭个人印象和好恶,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考核结果没有很好体现干部实绩,也没有很好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五激励机制不科学。奖的多,惩的少,虚的多,实的少,吃大锅饭现象依然普遍。
三、干部作风建设重在建章立制,必须强化执行
针对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状态不佳、事业心不强、约束不力等原因引起的庸懒、散漫、拖沓现象,必须从健全机制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散的问题。
(一)建立学习教育机制,让庸政懒政者奋发有为。坚持从加强教育着手,铲除机关庸懒产生的思想根源。加强权力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公仆意识,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加强《公务员法》和党纪政纪教育,使各级干部增强对法纪的敬畏,明确哪些该为、哪些可为、哪些不能为,规范从政行为。加大对勤政廉政典型的正面宣传和庸政懒政典型的反面教育,把构建勤政、廉政文化和营造干事创业的机关氛围,作为机关治庸治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使广大干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想庸、不愿懒。
(二)建立谈话谈心机制,让思想懈怠者提振精神。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干部相结合的谈话制度,将谈心谈话作为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抓手。采取“勉励谈”、“疏导谈”、“鼓劲谈”、“提醒谈”、“鞭策谈”、“诫勉谈”等方式与干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干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帮助干部理清工作思路,引导干部增强自警自省意识,关心他们的政治诉求,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对干部的努力和成绩多指导、多鞭策、多鼓励,对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进一步搭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与干部互动交流的平台,有效理顺干部思想情绪,提振干部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三)建立问责问效机制,让得过且过的者腾位让能。为切实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必须摒弃“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错误观念,坚持“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不但追究干部乱作为这种“显性”责任,也要追究以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威信的“隐性”责任,将纪律、法律管不到的“空白地带”用制度管束起来。对失职、渎职等有错行为,要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对不正确、及时、有效地履行规定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下的行为,或因主观努力不够,工作能力与所负责任不相适应,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任务完不成的,或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果不好的干部必须问效问责。
(四)建立能上能下机制,让不换状态者日子难混。对干部忠诚履职状态不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采取群众评议、公开举报、组织查访、目标考核等方法,视程度依程序分别给予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讨、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换状态”;对“不换状态”者,视情况给予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调整领导班子和交流换岗、降职、降级、责令辞职、免职、辞退等处理,违法犯纪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对典型案例或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新闻媒体定期进行通报和公布,进一步畅通干部“下”的渠道,真正让状态差的干部有所畏、有所愧,让状态佳的干部有机会、有地位。同时,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解决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职能交叉问题,不断优化单位内部岗位设置,科学制定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切实改变机关内部忙闲不均、职责不清的状况。
(五)建立挂号销号机制,让平庸懒散者受到警示。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庸懒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行挂号,限期整改,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和避免小问题滋长发展成大错误。被“挂号”的干部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的按时销号,逾期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则进行“不换状态就换人”。同时,对挂号的干部经整改销号后规定时间因同一事项被挂号的,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让监督关口进一步前移,给那些混日子的“太平官”敲警钟,遏制干部“庸懒”行为的发生。
(六)建立综合监督机制,让违法乱纪者无处藏身。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日常监管,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自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建立干部任前任后财产档案,实行干部任前任后财产公示制度,严格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宣传、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采取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有效防止了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现象。对工作不力、为政不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要坚决查处。
(七)建立绩效奖惩机制,让干事创业者脱颖而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真实反映干部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在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和责任追究中的运用,对在考核评估中位居前列的党政领导以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给予奖励或提拔重用。探索建立干部慵懒降级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综合考核成绩挂末的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对评估考核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的干部要给予降低工资待遇、调整工作岗位、待岗、直至解聘处理,真正让慵懒干部从内心有所触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程序,增加干部考察推荐中工作业绩的权重,真正凭能力凭实绩任用干部,让肯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受激励。
常言道“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再好的制度,只有严格执行,方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源动力,提振干部精气神,保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和执政地位,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近年来,通过系列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建设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干部作风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干部作风整体上是不断好转的。但是对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小差距。
学风不浓。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精神不振,思想消极,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习惯于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工作中不能按规定执行政策,在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方面做的不够好。一些干部对学习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性,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习惯于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空缺”问题。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现实具体表现为在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时,不利因素考虑得比较多,谋求超常规发展的大举措还比较少;少数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满足于已有成绩,认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错,可以松口气了,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理论与实际联系得不紧密。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空对空”、“两张皮”。表现为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有时带有机械性,不结合本村实际,甚至依靠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落实,有的则盲目实行了“一刀切”,用硬办法落实基层工作。还有个别干部在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党委、管委决策时,方法不当、措施不力,导致工作难以落实,甚至引起上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工作作风不实。少数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电话遥控指挥多,深入实际少,个别干部在感情上和人民群众仍存在距离,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吃不得苦、受不了累,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工作人员故意刁难、推诿扯皮的现象屡禁不绝。
自身建设不够重视。少数基层干部不重视防微杜渐,把吃吃喝喝视为平常小事;个别领导干部生活交友不慎,律己不严,纪律松懈,行为不端,有的在公共场所参与赌博,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用公款进行娱乐性消费,在八小时内外表现不一;极个别的干部,经不起诱惑,超越了红线,犯了错误甚至触犯了法律,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思想上对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停于形式,时间观念不强,没有把点点滴滴的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对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或是为了进行某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需要,或是为了应付工作上的需要,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深入了解,对经济知识缺乏系统学习,流于一知半解,影响了理论水平的提高。
为民服务缺乏主动性。主要是党员干部个人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有些干部对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理论学习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学习处于一种“自满和知足”状态。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工作太多太忙,平时忙于事务,没有时间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钻研,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了思想上忽视群众、忽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上淡漠群众。久而久之,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逐步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步丧失,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出现了滑坡。
监督管理缺乏操作性。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学习方法存在形式单一、培训渠道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教育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考学制度落实得不够理想,造成党员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错误思想,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基层干部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抓住“四个环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加强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在内容上,当前主要是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讲话,同时,还要学习党章和党的历史等;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丰富多样;在措施上,建立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学习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在效果上,要做到“精”和“用”。二是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的党性党风学习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坚持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示范引导,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廉勤兼优”党员干部和“廉内助”评选活动,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
突出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基层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要求最强烈的事情做起,加大整改力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自身特点,到基层单位、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长效机制不建立不放过。
强化监督,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健全监督网络。主要是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网络。必须重视党内监督尤其是班子内部监督。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群众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努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广泛了解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评价。同时还应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强化舆论开放度,通过制定有关制度,确保其正常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实行全程监督。着重解决现行监督滞后问题,必须把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较好地结合起来。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主动监督,加强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包括八小时以外的主要表现。
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制度建设。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聘请专家定期讲课与知识更新制度;在作风方面,建立健全调研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在决策方面,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研考察制度、决策中的论证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在保持班子团结方面,建立工作沟通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约束方面,建立完善和实行谈话提醒制度、组织部门与纪检部门联系通报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群众反映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干部考核情况反馈制度等;在生活作风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