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代陈澎年所著的《广韵》记载:鞠姓“出自东莱”。东莱在唐代以前为东莱国或东莱郡,汉高帝置郡,置所在掖或黄(今山东莱州和龙口),管理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半岛的东北部地区。《广韵》源自《切韵》,其全称叫《增广切韵》,《切韵》是隋代刘臻所著,可见东莱郡应是东汉末年至隋代以前这一时期鞠姓的郡望。实际上早在东晋十六国前期就已经有鞠姓在东莱郡居住繁衍和任职的记录。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有鞠羡、鞠彭、鞠殷祖孙三代都作过东莱太守的记录。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由嫡传的祖孙三代先后就任相同的职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种巧合,然而,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时间又过一百多年到了南北朝的魏宋对峙时期,有东莱郡黄县籍人,官居给事中的鞠璋、时任东莱太守东武侯的鞠延增和官居魏郡太守中坚将军的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居住任职的记录。宋明帝刘?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青州刺使沈文秀拒命谋反,大将军刘怀珍奉命征讨。当连破数城攻击到东莱郡时,沈文秀的下属时任东莱太守的鞠延增劫留高丽使者并率众数百人据守城池迫使进攻受阻,最后刘怀珍在与其他部队的合击之下逼降鞠延增使之归顺。清朝道光年间,在位于黄县南十里战家夼北半里大道东,墓崩露出刻有“黄县都乡石羊里鞠彦云墓志”的一方墓志铭才使得鞠氏祖孙三代的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志文写道:“维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请,辅国府长史,镇南府记室,给事中,上书郎中,奉车都尉领郎中,魏郡太守,宁远将军,统军本州司马,中坚将军鞠彦云,以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给事中;祖母,昌黎韩。父延增,东莱太守,东武侯;母,济南解。妻,武威贾。中坚英才金声,含德玉润,妙识朗于龆年,贞芳茂于弱冠。德贯颜、闵,文通游、夏。拂缨朝伍则冬夏威恩,背?邦符则齐鲁易化。而至德消弘,非得其门,焉尽其美,略题?好,岂写真明者哉。维大魏正光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二日”。
从这方墓志铭可以看出,鞠延增乃墓主鞠彦云之父。志文盛赞鞠彦云自幼英武奇异,见识超人,青年时代就以德才兼优、能文善武而闻名乡里。形容他的德行象玉石般的湿润,象孔子的弟子颜回和闵损一样受人喜爱;形容他的才气象金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到处被人传诵,他的文韬武略能同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相媲美。他在朝中任职时勤政廉洁,好比冬天的太阳一样受人欢迎;他在地方作官时关心黎民疾苦,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志文虽然充满了赞颂溢美之词,但也反映出他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很有作为的封建名宦。从志文透露的亲缘关系中也可以看出鞠彦云家族在当时优越的社会地位,武威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臣贾诩的故乡,贾诩的祖上便是西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昌黎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祖居地,韩愈常常自称韩昌黎。武威贾和昌黎韩都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这种联姻关系无不反映出鞠氏祖孙在当时那个门阀盛行时代的尊贵身份。
鞠彦云墓志在道光年间崩露被发现后,由县人麻东海拓印志文又将志石送回墓中。到同治十年县士赵瀛海访知墓在战文科地中,于是组织梁士鸿等六人花制钱六千文购地一丈三尺五寸发掘并为之修墓,当时的黄县县令尹继美也立碑并提文为“元魏鞠公彦云之墓”来纪念他,并且把战家夼改名为“黄县石羊乡”。那么战家夼到底是不是1500多年以前北魏的“黄县都乡石羊里”呢?在元代牢峰羽士的《灵源观记》则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说,“……夫灵源观者,在邑西南十五里鞠家庄……”。就是说,元代在黄县西南曾经建有两座道观,一个是延真宫俗称上观,另一个是灵源观俗称下观,灵源观正好建在元代以前尚存在的老黄县西南十五里的鞠家庄内。这段文字透露出一条信息,就是元代以前在下观的位置上曾经有个鞠家庄,鞠姓的一枝曾在这一带生活居住。鞠彦云墓的发现地战家夼村的位置在鞠家庄的东偏北五里,而战家夼在宋元时期尚未立村,它的立村时间应该在明朝中期,或在磨山迟家建村之后。所以,元代灵源观的遗址下观的位置才是1500多年以前的东莱郡黄县都乡石羊里。这里也正是鞠彦云家族在北魏时期的祖居地和故乡。而战家夼的位置只是鞠彦云家族的祖茔地。尽管如此,鞠氏后人仍然要感激那位曾经在鞠氏墓被发掘后能够及时组织修缮立碑,而且把战家夼改名为黄县石羊乡的清朝同治黄县县令尹继美,正是他的义举成就了鞠氏子孙的寻根梦想。
公元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当时的黄县诸由公社冶基大队村民在掘坟砖作井时掘出墓碑一甬,铭头书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现将碑记原文附录如下:
原夫。五运辟氤氲之气。三才分造化之基。物象著焉。人伦备矣。天覆地载。日月照临。夫人之处事也。有贤有愚。有贵贱。有荣辱。有盛衰。乃英杰也。用之则强国利民。舍之则隐鳞戢翼。生则继宫裳於明代。殁则刊贞珉於幽泉。以千载弥光。义隆自远。素风道业。作范后昆。公讳俨字敬威。受国子广文助教。其先帝喾之后也。祖不仕。公实天产英奇。人尊秀异。晓步山之青白。旌安世之存亡。覆子兴孙。根深固蒂。庆志后嗣。茂祉前踪。乾?三年二月十八日倾逝。夫人吴氏。与助教同邑人也。柔顺利贞。正家之道。清泰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先助教而终。后娶王氏。于乾德四年六月内倾丧。夫人吴氏生二男四女。长子前随州军事判官。朝议郎。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明德。神童颖晤。上第孝廉。初任莱州莱阳县主薄。首栖仇览之鸾。未展士元之骥。天雄军节度使。南阳中令杜公。章奏请充节度推官。上允於是宾礼穆。幕府得人中令涉他事。降授衍州判事。及代变时迁。讼新革故。复除登州右席。我郡御推。荣归父母之乡。远据名桑之地。采晃动芙蓉之帚。辉华来绮绣之筵。国经途长。行高明远。荆山瑞气。蓬岛仙才。次授团练推官。道合?符。鉴之铜墨。次授随州军事判官,奉身以退。不事王侯。鸠杖怡神。渔乡得趣。理事柏殿。官绪历之。独步擅名。文词备矣。当府内外章奏文字并是员外之作也。染疾乐天知命。不妄求医。寿期七十有四。太平兴国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告终。夫人同县。故琅琊上左长史之女。婺女纯精。绛河孕秀。克俭严下。如宾敬夫。女史之书。不可伦也。雍熙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寿终。夫人生四男二女。长子传范曾修科业。下视明侪。岂期促寿於天也。早辞世。子曰熙甫。三传二举。次男朝散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江阴军事借绯。传式传科登第。初任荣州威远县尉。比之南昌炳焕。北部毅严。次任颖州司理威寨军节度使。钜鹿曹太传举奏当授光禄丞。夹转洪休昭彰九寺。莅临辇运。提点舟舡。寻迁密阁上寮。又典乌程景务。莱夷重德。胶左推贤。圣上拔擢智能。慎选良吏。就除江阴知军事。次男传译不书。子曰铁牛。见修学。次男传则御前三传擢第。初任处州白龙县主簿兼令尉事。缙云杞梓。丽水环琪。度地居民。移风易俗。见任单州团练推官。禅转隼旅。熊轼苛政。露晃褰帏。花幕辕门。瑞莲宾介。助教二孙。万里前程。扉测之来也。员外长女适学究马晋卿。早已逝矣。次女适学究淳于庆。助教次男充殿前丞旨银青光禄大夫。捡拔太子宾客兼武骑尉。明遂。因摄蓬莱县主簿。准敕取赴阙引见。圣上任之。无不干了。陕郊奉命。?土告终。雍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倾逝。夫人莱州掖县故乐安先辈之女也。孝道成家。令淑善也。岂谓珠沈逝水。玉碎流年。雍熙三年七月七日终矣。夫人生三男七女。长子传庆。举调麟经。名恩豹变。将及近事。不幸早亡。次男传世。修之礼。季男传籍应三传二举。七女并从人。助教四女。长女适故介休令王。次女适故莱阳主簿王。次女适校书徐。次女适故渤海主簿子。皆令望士风。乡里推之。不可得而论矣。是则军郎孝道弥坚。举事至切。威仪必修。蒇事宁亏。合?大茔。兼离浅土。以端拱元年岁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宋太宗,公元九百八十八年)葬于本邑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也。?以侄。知军固请。辞让尤难。是渐凤藻。池珠必漏。爵官鹏翥。志文?略。化颂应亏。不揆庸才。乃为铭曰。(转抄者未录录)。男见任朝散郎右赞善大夫江阴知军事借绯传式男见任单州团练推官承奉郎试秘书省扶书郎传则。
墓碑发掘后即被当时黄县博物馆取走,在取走之前,由当事人鞠树瀚先生匆匆抄录,有很多地方的文字并未严格校对,而此墓志碑至今下落不明。这甬墓志记载了墓主鞠俨本人及其子孙五代的世系生平,记录有简有繁,镌刻字数之多信息量之大实为罕见。从纂文可以看出,墓志是由鞠俨的孙子见任大宋朝散郎右赞善大夫知江阴军事借绯鞠传式,见任单州团练推官丞奉郎试秘书省扶书郎鞠传则于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岁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为其祖父和父亲修墓时所立,葬地隶属宋代历史名称“登州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此次修墓立碑之时鞠传式、鞠传则正当任上,可谓官运亨通,锦衣还乡施此大仪想必隆重至极。当时距乃祖去世已三十九年,距其父寿终也已是六年之后。
碑文记载,墓主鞠俨字敬威,生年不详,据推断当在唐代晚期的公元885年前后,卒于五代后汉乾?三年(公元950年),生前的最高职务是国子监广文馆助教。五代因袭唐制,当时的国子监是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的国家级学堂,广文馆则是“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也就是“进士”的培训基地,广文馆设助教二人为正八品学官。鞠俨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大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不断。经分析推测,鞠俨任助教时当在公元936~947年的后晋天福至开运这一时期,当时后晋国子监设在京都开封。因为大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于公元960年,此时距鞠俨去逝已经10年,因此墓志铭头的“大宋”称谓并不准确,但是这两位相当于今天市级领导干部的文武大员怎么可能会把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搞错呢,也可能是按照当时习惯把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与宋朝划为同一时代的结果。
经勘阅,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线索,墓志铭头在“鞠公”前面篆有“西平郡”字样,这说明西平郡是墓主鞠俨的郡望,也就是说鞠俨的祖上来自东汉时期开始设置,位置在今西宁附近的西北重镇西平郡,这个西平郡正是前文“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的所在地。据此分析这枝鞠姓应是鞠谭改麴的后代。鞠谭的后人改麴避居西平后,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政权更迭,一些族人必然有向东发展和恢复本姓的愿望,因此可以推断,西晋末期居住东莱的鞠羡祖孙就是这种“复姓”迁徙的早期代表。而前文刊出的鞠彦云墓志中鞠彦云的岳父家族为“武威贾”,历史上武威隶属西平郡且与西平城毗邻,而东莱与武威则远隔千山万水,这种跨越千山万水的姻缘是否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东莱鞠氏与西平麴氏(鞠氏)在当时往来频繁,联系密切,息息相通的事实!由此可以确定东莱鞠氏是距今1700多年以前的魏晋时期从西平麴氏分衍出来的恢复鞠姓的重要一枝。
同样是在五代十国和北宋这一时期,又有高密籍的鞠氏四代为官的记录。据《二十五史 宋史 列传一百九十九》记载:“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黄县令。父庆孙,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常少好学,善属文。汉乾佑二年擢进士第,裁二十一,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周广顺中,宰相范质奏充集贤校理,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历永兴军节度掌书记、伊阳令。显德四年,诣阙进策,召试,复授猗氏令,迁蔡州防御判官,复宰介休、魏县。开宝中,赵普为相,擢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杨徽之、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常应举时,著《四时成岁赋》万余言,又为《春兰赋》,颇存兴托。后为清河令,七年,卒,年四十七。子仲谋,字有开,雍熙中进士,有材干,历御史、东京留守推官、陕西转运,至兵部员外郎,仲谋集其父所为文成二十卷。弟愉,周广顺中进士,与常齐名”。
据记载,高密鞠氏是西汉尚书令鞠谭的后裔(高密新闻网《鞠常》),早在唐代鞠氏就居住在今山东高密一带,世为东莱之著姓。鞠常是五代晚期密州高密东乡陶哥庄(今姚格庄)人,祖父叫鞠真,曾经做过黄县县令。父亲叫鞠庆孙曾经做过申州团练判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史籍记载鞠常年少好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鞠常于南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誉为“明经神童”“探花少年”,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支使、永兴军节度掌书记、蔡州防御判官、著作佐郎,并先后任伊阳、猗氏、介休、魏县、清河县令,最后病逝于清河县令任上,死的时候才47岁,由此推测鞠常的生卒年大约应在公元928~974年。鞠常生前著有《四时成岁赋》和《春兰赋》等著作流传于世。鞠常有两个儿子,长子鞠仲谋字有开,是宋太宗雍熙(公元985年)年的进士,有才干,历任连江令、东京留守推官、陕西转运史,兵部员外郎、侍御史。他在任连江县期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主持修建的连江水利工程为抵御洪水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受到当地人民的赞誉。
据《文登县志稿》记载,“鞠氏自汝南迁居登莱,安茔于黄县野极(今冶基)……”。民国版的《黄县志》上说,“……冶基鞠氏聚族成村,知在唐以前矣”。这段文字表述了鞠氏从汝南郡迁居东莱后,便在黄县野基(今冶基)立村,黄县野基被当成鞠氏祖居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笔者判断,上述记载并不准确。鞠俨墓碑明确记载祖上来自西平,而《冶基宗谱》也明确记载冶基鞠氏传承于北魏中坚将军鞠彦云,由此推测: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元代以前在黄县南山灵源观(俗称下观)的位置上的鞠家庄,也就是北魏时期的黄县都乡石羊里,这里才是鞠氏在北魏以前这一时期的祖居地,冶基鞠姓正是在这里分衍出来的又一枝鞠姓的定居地,她在五代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国子监广文馆助教鞠俨。而与鞠俨生活在同一时期,其祖籍在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真、鞠仲谋家族与鞠俨家族是不同分支和堂号的同一鞠姓家族,她们的共同近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的东莱太守鞠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