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优秀篇】

更新时间:2023-07-19 04:48:58文/高考志愿库

《朗读者》第七期在第一时间又与您见面了!本期的主题词是“告别”,李立群、曹文轩、王蒙、姚晨、程何、施林克、高城等嘉宾,与您分享"告别”话题的故事,下面是高考志愿库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2017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七期在第一时间又与您见面了!本期的主题词是“告别”,李立群、曹文轩、王蒙、姚晨、程何、施林克、高城等嘉宾,与您分享"告别”话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

朗读者:曹文轩

朗读《草房子》节选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曹文轩朗读《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用这次朗读怀念父亲。

朗读者:程何

程何&刘阳朗读《堂吉诃德》节选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程何,走上了音乐剧译配的道路。上学时因兴趣开始接触音乐剧,在数学课上她翻译了第一首歌。但程何还是选择了生物专业,一年过后,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乐剧译配,选择为梦想奋斗。音乐剧译配是程何最开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确定的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她还在坚持。

篇二:2017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季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第七期的《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挥一挥手,走向远方,记住那些陪伴过的人,那些美好的过往……

姚晨初来北京求学,到了一家影楼,是胖姑娘给了姚晨一个栖息之所,胖姑娘的住处在六环以外,一个好多人的大杂院,让她在这个大城市中有了一片温暖的天地。这个天地很小,却是姚晨在北京的一个“家”。她不记得最后一次见胖姑娘是何时,人生中有一些人就是这样默默不再相见。

姚晨朗读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却也心细。月嫂魏姐与姚晨朝夕相伴三个月,短短时间,却让一个家庭收获很多温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记住,他的一生会遇到千千万万人,而在他出生时便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一直爱着他。

余光中先生说过;“一个幸福的译者,就是翻译的人,他得以和弘美的灵魂朝夕相对,按其脉搏、听其心跳。”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程何,走上了音乐剧译配的道路。上学时因兴趣开始接触音乐剧,在数学课上她翻译了第一首歌。但程何还是选择了生物专业,一年过后,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乐剧译配,选择为梦想奋斗。音乐剧译配是程何最开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确定的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她还在坚持。

程何朗读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节选,刘阳高歌《我,堂吉诃德》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献给同样是译者的罗颖珊。“追梦,不能实现的梦;忍受,难以承受的痛……”为梦想穷尽一生追寻,待到长眠时分,心亦能安宁。他们是为音乐剧而生的“疯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以此生,去求索遥不可及的梦想。

曹文轩第一次与父亲告别是在他来北京大学念书前。父亲为了让他体面地去上学,将一块珍藏许久的木材拿出来,为曹文轩打造了一个随行箱子,父亲亲自刷了几遍油漆。那个箱子装满了书本,装载了曹文轩难以忘怀的人生。最后与父亲的告别,是曹文轩心中的遗憾,好好活着是他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曹文轩朗读《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用这次朗读怀念父亲。

李立群在台湾戏剧届被人们称为是骨灰级的演员,而二十念前他来到北京成为活跃在荧屏上的一位不等戏不挑戏的一位拼命三郎,他所出演的人物包罗万象,在他描摹世间百态的戏剧人生背后是同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台北、母亲、北京是他记忆的关键词,面对两段生命中无可回避的告别,告别故乡、告别至亲他都选择了平静的感恩。他把人生珍视为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

李立群朗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母亲。北平的家,一儿一女,惬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李立群的母亲告别故乡北京已多年,李立群多次邀请母亲重回北京,但她始终不愿,只愿铭记心中刻画出的故乡。在母亲的心里,故乡依旧是红墙绿瓦的样子。

“为了国家和军队的荣誉,甘愿流血,甚至牺牲。”维和任务中危险无处不在,军人的使命,为国争光的荣誉感驱使维和部队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前往最危险的地带,进行维和任务。申亮亮便是其中一员,离开祖国前往马里,没有人能想到他无法再回家,这次的离开便是他最后一次与家人的告别。朗读嘉宾张国强现场为维和英雄的故事落泪,一度情绪失控。在电视中张国强演绎了许多军人角色,那份使命感,他深有体会。跨越时差,在离家万里的地方,有这么一群维和英雄们在守护着祖国的平安。

朗读嘉宾张国强和六名维和战士朗读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献给所有维和战士的家人们。“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这是战士们对家人,对祖国许下的承诺。在维和战士的身上,永远没有“为什么是我”,而是抱着为什么不是我的决心,用血肉之躯保卫着人民安全。

有一种告别是背井离乡,王蒙人生中几次告别养育自己的土地。带着妻子孩子从北京离开前往新疆,16年后,他又从新疆离开返回北京。在新疆的生活,给王蒙留下太多,他亲眼看到这片美丽的土地,看到维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告别让王蒙见识到更多的风景。

王蒙朗读自己所著小说《明年我将衰老》选段献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告别虽然有酸楚,但也在丰富着生活。王蒙将青春挥洒在新疆,告别新疆后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岁已大,但心却不老,在王蒙的朗读中、文字中,是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

篇三:2017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这一期的《朗读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泪弹。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国强在一上台还未开始朗读就已经情绪失控了,维和部队的儿子是国家的儿子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啊!

这一期,我也钦佩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专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重度焦虑,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艺术品。程禾和刘阳用朗读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堂吉诃德。

清明时节,用这个主题,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已故的至亲挚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早已失去联络的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段悄然流逝却又难以忘怀的时光。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告别一个不够好的自己,告别一段不够舒适的感情,告别一个束缚自己的环境,告别一个将错就错的选择,这样的告别,有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动力,做出这样告别,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新的出发点。

而有的告别,却是不可挽回的诀别。既然知道会不可挽回,那就在还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不要在失去时后悔莫及。

送给我也送给你,好好生活,让每一次告别都不留有遗憾,做到这个很难又很容易。

告别,总是会有些许悲伤的情愫在里面。只能说,为了将来不后悔,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观后感

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汇总】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作文汇总篇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集锦】

2024年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