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个名叫《中国人,你要自信》的视频演讲。一个看起来慈眉善目、非常精神、有学问的复旦大学教授在讲台上面对老百姓侃侃而谈,非常有亲和力、又非常严肃地劝大家一定要自信。
我在头脑中仔细想了想演讲者“张维为”这个名字,发现几年前我读过他的一本书《中国震撼》。记得当时读完之后我顿时从心底产生出一种对祖国、人民、党和政府的敬仰之情和自豪感,扎扎实实地热血沸腾了一把。但奇怪的是现在当我听完从前非常敬仰的学者的演讲后,我感到的却不再是自豪和热血沸腾,而是憋屈和怀疑。我想仔细梳理一下自己有什么理由来反驳张维为在《中国人,你要自信》中的观点。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张维为的演讲围绕这样一个逻辑进行:由于中国具有某些特点,或者由于中国取得了某些成绩,所以中国比别的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更为”先进和优秀,起码中国不比他们落后。而我的这篇短文将会以《中国人,你要自信》为基础,按照以下的逻辑展开:中国的确具有某些特点,也的确取得了某些成就,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中国比别的国家“更为”先进或一样先进。
张维为首先在演讲中列举了其他国家在机场、马路、超市、城市夜晚灯光照明等方面的“落后”,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先进”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先进”。我认为这样简单的比较是欠妥的。
第一,张维为在做这样的对比时,大多只是拿国外的大城市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却没有拿国外中小城市、县、镇与中国一般城市(比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相比,就得出结论: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外国好。张维为的这种比较,就好像拿一个历史系学生的历史成绩跟数学系学生的历史成绩比较,就得出结论说前者的学习更为优异。如果硬要做两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比较,更为公平的比较方法是在两个国家各个行政区域划分层级上(中国:省、市、地、县、镇、乡;国外:州、郡、县、市、镇、村)均随机选取若干个城市来比较。
第二,我不知道张维为是否意识到了:在一个非宪政民主国家中,城市里建筑物的宏伟、现代程度有时候会与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生活水平成“反比”。比如在《独裁者手册》中,作者通过观察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通常与这个国家的首都到机场之间高速公路的笔直程度成反比。因为越是独裁、腐败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就越是能够肆无忌惮地挥霍国家的财富,践踏人民的种种权利(包括财产权)。相反在一些宪政民主国家,由于人们的各项权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政府在政治分权体系与舆论的制衡和监督下不敢(或不能)恣意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最短直线距离修建机场高速(当然这些国家发生动乱的可能性也很低),所以他们的机场高速看起来往往不如很多非宪政民主国家中的机场高速那样笔直和宽阔。我想如果张维为看到中国很多省、地、市、县甚至是乡、村里宏伟的各种形象工程,他一定会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但是他是否会同时想到在这些宏伟建筑矗立的地面上曾经是无数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在为这些建筑物“腾地方”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也一样“气派”和“现代”呢?同时还想问斗胆多一句:耗费巨资建立起的这些宏伟建筑是否真的为人们带来了切实的实惠和方便呢?前不久有报道河南郑州花费5.1亿建起来的交通枢纽站几近闲置,不知张维为读到这样的新闻会作何感想?
第三,张维为在演讲中说纽约一个叫纽瓦克镇的治安不好,旅客下飞机都不敢在那里过夜。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说出这么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全美国都是这种情况?显然,美国不是。是为了说明中国没有类似情况?显然,使人不敢过夜的地方我们这里也有。
接下来张维为提出美国由三个世界组成: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作为一国人如果你不幸成为了美国第三世界中的一员,那么久注定悲苦终生。他指出在美国过去几十年里属于“第二世界”的美国中产阶级在收入、房产价值、家庭净资产方面的增长都没有中国人快。同时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中国“官方的”计算的GDP会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个人认为张维为在这一段的论述中值得商榷之处在于:
第一,每个国家都会有穷人、中产阶级和富裕阶级之分。外国有中国也有。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认为在“阶层分化”这一维度下真正有意义的是这样一些指标:
每个国家内部各个阶层纵向占比:即每个国家各个阶层占总人口的比例。在这里必须使用国家内部人口按照收入水平“纵向”划分的数据。“贫困”是个难以量化和在国家间“横向”比较的概念。我不知道张维为所说的“我们脱贫的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是按照什么标准计算的。按照联合国人均平均每天1美元收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在过去的确使很多人“脱了贫”。可是每天1美元(6.2元人民币)在今天的中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如果我们将标准提高到每天2美元,恐怕中国又要多出许多“贫困人口”来。显然抽象地横向比较各个国家间的“贫困线”是没有多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