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到省级龙头企业的老总,邢卫民走出了一条金灿灿的致富之路,尽管路上有艰辛、有坎坷、有欢笑、有泪水,但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1969年,邢卫民出生于二都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卫民排行第三。从石门县农校毕业后,他回家务农,先后养过甲鱼、山鸡、生猪、黄鳝等,但一直不成规模。一次偶然从报纸上看到的消息,让他敏锐地意识到家禽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993年3月,邢卫民在妻子杨文菊的支持下,向亲戚朋友借来5000元,建了鸡舍,又从种鸡场买来500只鸡苗,开始了小规模养殖。创业之初,他和同乡喻自文一起学习探索,很快就成为村里的万元户,但之后两人分灶吃饭,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孵化场、饲料厂。
2012年公司进军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由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出栏商品家禽6000万羽,年产冷鲜禽肉产品3万吨,成为湖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本土唯一的优质家禽养殖全产业链一条龙企业。9月,湘佳牧业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常德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邢卫民个人也先后被授予“科技示范户”、党员联户带创活动标兵、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常德市劳动模范、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人物简介:姚庆英,女,汉族,51岁,四川蒲江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任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支部书记。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我县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西来镇两河村村支书姚庆英跟随四川省劳模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于当晚回到蒲江。
刚从北京回来的她,没有停歇,而是继续工作。见到姚庆英的时候,她正在组织发放村里改良土壤的有机肥。谈到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感受,姚庆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能够在那么大的场合,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要感谢中央、省、市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所有两河村群众对我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得到这个称号。”
在20年的村支书生涯中,姚庆英带领村民发展杂柑、猕猴桃和草莓三大产业,脱贫致富,两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村”。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到两河村视察,给予了“群众基础很好、支部很好、书记很好”的高度评价。但这些成绩在姚庆英看来,已经成为“过去式”。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让姚庆英感到自己肩上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了。
“在表彰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他给所有劳模们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要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永远对党忠诚。我都铭记在心。”姚庆英说,“下一步,两河村要做好土壤的改良,推广有机杂柑;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把我们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去。带好致富的‘头’,让群众持续增收,才能对得起这份全国劳模的荣誉。”
他曾得到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奇凡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市政协副*、县委书记冉晓东的赏识。他领导的村出了一个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农民英雄姚少军,首先脱贫致富,成为贵州省小康示范村,着力打造服务型、发展型基层党组织,总结出了以“马上到、立即办、要办好”为主要内容的“5分钟”服务群众工作法在全县得到推广,,“5分钟”服务群众工作法被省委评选为贵州省党的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在路上先进案例。2013年、,村党支部先后两次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先进党组织基层,近几年来,全村刑事犯罪、治安案件为零。带领群众建设万亩生态茶园,筹集近百万元资金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仅一项,为群众增加收入220万元。,被评为松桃十佳村干部。
他就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乡后硐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贵州省松桃红兵营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贵州省松桃红兵营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后硐茶厂厂长代静。
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代静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保持一致,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策。用党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群众,为职工群众做表率,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深受群众爱戴,他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工作中从不怕苦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对乡党委政府下达的任务他从不斤斤计较,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积极肯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任职以来,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忠职守、勤政为民,始终坚持群众事情无小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盼。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壮大村级产业,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2011年7月,该村旱情较严重,许多村民的田地缺水干裂,代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采取措施解决群众田地干旱的缺水难题。在取得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与计生专干戴玉国借来水泵和水管,请来乡供电站专业人士指导抽水电力安全检查,每天轮守负责为村里人灌溉田地,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董上组留守老人戴昌兴两亩田地因受旱情影响严重,田地干裂,老人因稻谷将面临绝收而整日忧心忡忡。有一天,老人来到田地里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本干裂的田地里灌满了田水,禾苗长势重新焕发盎然绿意。老人经打听才知是代静夜间放水灌溉的,激动得哭了。抗旱期间,代静为后硐村300余户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家庭灌溉田地800余亩,他无私为民解困的行为受到群众称赞,村中许多人拿出钱给他作抗旱抽水的报酬,代静坚决拒绝。
实干兴村,新理念促就新转机
穿梭在后硐村村村寨寨,到处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田间地头农业产业带装点着沃野;一幢幢新修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一辆辆农用车穿梭在村组公路上;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环绕在炊烟林荫处……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虽然该村位于松印公路与渝怀铁路的交汇处,土地宽广肥沃,但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一年最多耕作一季作物,白白地闲置浪费了,村民只能自给自足,根本没有多余的钱,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代静他以前在在厦门帮别人养过猪,学到了一定的养猪经验,2008年投资30万元把自家屋前的5亩田地筑成了鱼塘,并在鱼塘东南面建起了猪舍,西边还建起了鸡舍,搞起了循环养殖,还成立了劲丰生猪专业养殖合作社,吸引了52户农户零风险入社发展。代静为社员们赊销猪仔和饲料,并免费提供技术,出栏后社员将猪卖给代静,同时扣除本钱。如果中途死亡,社员不用承担任何费用。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壮大,现已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养殖,湖南、重庆客商经常是大批量下订单,每年可出栏仔猪3000头,商品猪6000头,还可出塘600多公斤鱼,纯收入近100万元。
虽然自己甩掉了贫困帽,但看着乡亲们的生活仍然没有起色,代静心里十分惭愧。有一句话藏在心底:“一人富、不算富”。当初之所以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就是为了带领大家共同创业致富,摘去贫穷落后的帽子。在代静的带动下,大潮组戴沂及水井组戴祥勇等几个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也相继大胆干起了养殖业,大力发展水产、肉牛、竹鼠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
由于工作出色,群众非常满意,2011年1月,第八届村(居)两委换届时,代静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当年还被选举为县人大代表。,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敢为人先,大思路带来快发展
怎样改变村子旧有面貌,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代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争取各项惠民政策,切实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他积极跑县跑乡跑农户,一方面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还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这几年党和政府惠农政策多,许多部门都有涉及三农的扶持资金,新上任的村主任代静经常给村民们“洗脑”,动员群众要改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项目资金。
按照“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理念,代静多次到正大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考察学习,经过调研,决定先从产业布局上开始。村子东北部靠近山坡是大片的旱地,适合发展茶叶;村子西北部靠近松印公路和渝怀铁路是大片水田,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作物;村子西部的大潮组前面有一大片地势低洼的自然沼泽地,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大潮组花鹿坡有丰富的草资源,适合发展肉牛养殖;村子南面的村完小老教学楼闲置已久,环境幽雅清静,适合发展竹鼠养殖;村子东部人口密集,便集中发展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