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对于确保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新征程,实现“两个率先”的紧密衔接、整体推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主动适应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开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家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一个率先、四个基本”。“一个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8年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突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方式与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等目标要求,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等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四个基本”就是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力求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体制创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等方面为率先基本实现*夯实基础。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以科技创新的全面创新;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永续发展能力;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内外联动性;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年均增长7%,到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1万亿元,确保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协调,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紧密结合,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在有效扩大内需的同时,以攻坚姿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中高端产品、技术比重,扩大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相互平衡、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现代财税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高效金融体系。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统筹推进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领域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我们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为引领,加快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步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大规模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持续推进高水平信息化强省建设,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局面。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75%和60%,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
??我们要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链对接,促进经济跨区域融合发展,提升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引领全国发展主要空间载体的集聚辐射功能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持续优化、民生明显改善,稳步迈向全面小康。继续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省内外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加快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夯实“三农”基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们要坚持内外联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适应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的深刻变化,率先推进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创新,着力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形成粤港澳台经济深度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东。立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资源节约管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力争在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不懈推进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务实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系、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60.5%,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整体提升全省绿色发展水平。
??我们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全省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不断拓宽共享发展道路,整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充分而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50万人。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高于7%。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工作安排
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出口总额增长1%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为“十三五”经济中高速增长开好局、起好步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高质量、多层次供给体系,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走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道路,提升产品、服务、工程质量。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降低产品库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推动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多渠道扩大消费。继续办好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和各类促销活动,支持广货众筹、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新模式。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实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轻型货车下乡政策。
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及增值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境外和服务领域延伸,发展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壮大养老健康消费。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消费。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立足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罗定至信宜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716公里。推进赣深客专、广汕铁路、深茂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湛江机场、梅县机场迁建和韶关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抓好港口、航道及配套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推进与央企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环保项目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完善PPP项目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扩大重点领域投资,用好省铁路发展基金等。加强项目储备,编制实施政府三年滚动投资计划。
力促出口平稳增长。强化对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全面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进口贴息政策,发挥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直销中心等作用,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资源性产品和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快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网+”易通关和“三互”通关合作。建立完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范和应对体系。
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准入限制、项目审批等制度性障碍,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信贷风险补偿金、融资政策性担保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培育超百亿、超千亿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其并购重组和转型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适应经济结构重大变化,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
(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加快实施行政许可标准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探索实行多证合一。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负面清单全覆盖。整合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加快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制度建设。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管理模式,着力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推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支持司法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启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试点。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一个部门原则上一个专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和监督考核制度。落实“营改增”扩围等税改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管理,进一步优化网上备案管理以及并联审批。
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有进有退、突出主业,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降成本增效益。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组建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区域中心、“青创板”等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中心等金融创新平台。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股权众筹融资,扩大“险资入粤”规模。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深化地方金融机构和监管体制改革。加大清理打击非法集资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综合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争取建立国家实验室。加强省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发展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专业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快省市共建重大科技专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注重原始创新,支持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加快应用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实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军地两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省市联动加快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发展科技保险。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市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继续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