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很多人回家过年,年后又有很多人回公司上班,其中又有很多人自己驾车出行,驾驶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反应。但是,在春运、节假日或者运输旺季期间,一些司机趁客流货运旺季为追求经济效益疲劳驾车,为了利益疲于奔命;一些“业余”司机忙于应酬不知休息,有的参加朋友聚会,经常玩个通宵,拖着一身疲倦驾车;一些长途司机急于赶路长时间连续驾车,成为交通事故的一大隐患。
每年春运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都很多。这些事故有以下一些共同点:1.疲劳驾驶在男性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青年男子是交通意外中频频出现的人群;2.有30%的人身兼多职、上夜班以及连续20小时以上工作;3.夜生活无度或家务事过重,不能保障足够的睡眠时间;4.不少是新手,“道路”不熟,精神过于紧张;5.车内条件差,比如温度过高,噪音过大或驾驶座位不合适;6.情绪不好,比如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利,开斗气车等。
交警部门提供的资料说,当前特大交通伤亡事故中,由于疲劳驾车造成的约占40%左右,对安全行车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研究,驾驶员对复杂动作反应在行车初期操作过失占12%,随时间延长,过失也增加,8小时后行车操作过失比初期增加一倍以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李舜伟教授表示,疲劳驾驶不但会影响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判断和视觉,也会影响他的警觉性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特别是由于疲劳而产生的三分之二秒左右的“微睡眠”期增多,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那么,疲劳驾驶是怎样引起事故发生的呢?
当人疲劳驾驶时,生理、心理的系列反映将出现下列变化:
倦怠、无力对疲劳驾驶的人来说,开始是肩和脚感到不适,接着腰部难受;继续驾驶,疲劳的感觉就会蔓延到全身,致使全身乏力,进而周身酸痛,精神恍惚。这时,感觉主动性减弱,驾驶能力下降,对操作缺乏信心,最后无法按照规程继续驾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大脑长时间工作,正常的血液循环已不能满足脑细胞的需要量,造成大脑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失调现象。
感知机能稀化一般经过2至4小时的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锐敏度变化,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意力不合理地延长、跳动和“徘徊”)。疲劳,还会引起错觉、听觉迟钝、触觉和运动觉的敏感性减弱;辨认交通标志的能力,在疲劳时能遗漏30%,识别距离能力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一半。
注意功能失调疲劳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地注意次要交通信息。
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驾驶动作失调长时间驾驶,驾驶员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降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受到破坏,节律失调,动作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以致操作迟缓、生硬、不合时机。这种反应在制动、转向上,表现十分明显。
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不同年龄的驾驶员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道路的通畅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当等。驾驶错误多为掌握转向盘、制动、换档不当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有的人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把车开入河里、桥下,或撞在岩壁上。
困倦瞌睡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员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的交通事故。
驾驶车辆是一种非常耗费体力与脑力的劳动。驾车时,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驾驶员需要付出较大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长时间作业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调,从而严重影响到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有关专家说,造成司机疲劳有三方面的直接原因,第一是长期脑紧张,开车时大脑自始至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导致头昏脑涨。第二是驾车动作的单一性,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出现多种姿势、多种频率或多种节奏就不会感觉累,但司机不行,在开车时不仅姿势始终是同一种,连注意力也要始终绷得紧紧的,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路平、没弯、车少,一脚油门踩到底,没有任何可引起兴奋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如果遇到情况根本反应不过来。第三就是开夜车,受昼夜时差限制,人在灯光下总会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再加上晚上车少路宽,或司机白天没得到很好的休息,产生疲劳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造成疲劳还有三种间接原因,即睡眠不足、心情不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还往往与气候、交通条件和道路条件有关。
那么,如何避免疲劳驾车呢?
要避免疲劳驾驶,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通宵达旦地加班、跑长途,甚至打牌、聊天、泡吧,对司机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一天当中有三个危险时段,即中午、黄昏和夜里,这三个时段开车更要格外小心。其次,要让大脑皮层有恢复的时间,最好不要长时间地持续开车,大约每持续驾驶100公里或两小时就应该停车休息,途中感觉单调犯困时索性停车休息一会儿恢复体力,千万不可强打精神开车。
合理而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驾驶员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时,影响最大的是与驾驶直接有关系的各种机能。因此,行车前必须尽量保证正常的睡眠。大部分车祸是在夜里零点至6点和白天13点至16点行车时造成的,而此时段最容易感觉疲劳。一般情况下,防止疲劳最有效的措施是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开夜车,保证休息。行车中,跑远途时应该几个人轮换着开车,一人开车其他人睡觉,视觉也可以得到休息。还应当调节一下座位和椅背,或过一段时间就下车在路边放松一下自己,眼晴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必须与其他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再有就是要自寻刺激,可收听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或听些笑话;吃清淡食品、多喝水,烟虽然刺激神经系统,但也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促使疲劳,不过,喝茶有柔和的兴奋作用,是长时间开车中的上等饮料。千万记住,不要事先确定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以防止为赶时间而疲劳驾车。因此,驾驶员尽量不要长时间连续驾驶,要按照自己通常的睡眠习惯绝对休息好,合理调配好自己的时间。
请吃些抗疲劳的食物除了合理安排时间保持睡眠、控制连续驾车时间外,驾驶员还应该适当多吃些抗疲劳的食品。
合理安排运输任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驾驶员的负荷能力。要避免驾驶员为完成任务而加班加点,昼夜开车。同时,应根据任务急缓、运距长短、道路条件,进可能配备两名驾驶员,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长途行车持续时间长的驾驶员应该给予短期休整。对于那些经常连续数周长途的驾驶员,在完成任务后应该给予一定的休息时间,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规律。
学做一些消除器官、肢体疲劳的保健操驾驶员应该学会一些消除肢体和器官疲劳的保健操,利用驾车间隙或者休息时间缓解疲劳。
眼??没法休息易疲劳。驾车时眼睛是最难偷懒最易疲劳的器官,驾车时间过长极易引起眼部疲劳,因此,1、可利用各种休息间隙做一些眼部保健活动,如眺望一下远处或天空;转动眼球;用手按摩眼眶四周;用热毛巾敷眼等,都可起到缓解眼部疲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防止眼睛患病的作用。2、在景物过于单调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应该适当地左顾右盼变换视觉焦点,用不同的景物来保持一定的视觉兴奋度。3.时刻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沾上油污等脏物以及较硬的布料来擦拭眼睛。4.在正面阳光太刺眼时,除了使用遮阳板,最好戴上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耳??该听清的一定要听清。由于汽车噪音的影响,长期驾车的过程中听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下降,会觉察不出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声响。因此,1.驾车时听的音乐不宜强烈的曲目,音量以不影响驾车安全为好。2.休息间隙最好别再听音乐,让耳朵得以休息,并按摩耳廓等部位以缓解疲劳。3.定期检查听力,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手??戴手套不多余。长期驾车遭受车身震动的影响,尤其是经常在颠簸路面进行越野驾车,不仅会使手掌多汗、手臂麻木,握力下降,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肌肉痉挛、萎缩、引起骨关节病变,严重的会致使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如痛觉功能减退、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甚至出现恶心、失眠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另外,天热驾车手容易出汗,处理紧急情况时容易打滑,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因此,驾车时最好戴上手套,既可以防止出汗手滑,又可以在方向盘与手之间增加一个减震层,缓冲车辆对手及人体的震动。
足??不走路但也不轻松。脚虽然不用经常和地面直接接触,但也并不清闲,油门、离合、刹车,一个都不能少,随时伺候着。因此,1.选择一双保暖、透气、大小适中、穿着舒适的鞋子,并多备几双棉袜和鞋垫,出汗后勤更换。2.临睡前有条件应用热水烫脚,以促进脚部血管扩张,便于血液回流,并按摩足掌部位,刺激足部穴位,有助于解除疲劳。
身??久坐不动浑身痛。驾车时身体长期相对固定,会引起颈肩及腰背部的肌肉、韧带慢性疲劳性损伤。另外,安全带的束缚,在惯性的作用下头颈部会处于过伸状态导致对颈椎的伤害。1.驾姿要正确。上身挺直,抬头收颌,肩部放松,膝盖略屈,臀部尽量靠紧椅背,若将方向盘看作一个时钟,左手应握在九点至十点之间,右手握在两点至三点之间,握方向盘的手臂应稍弯曲。2.利用驾驶间隙和平时休息多活动一下身体,尤其是肩颈和腰背部,可做伸展、转动、按摩等。如果发现有难以缓解的疼痛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另外,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交通法制观念,也是有效防止疲劳驾车的一个绝招。因为只要驾驶员心中装着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并将之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确保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