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事业单位准确的底数也随之公开——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
《条例》规定,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还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并建立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记者了解到,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尚无定论,但《条例》第35条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意味着事业单位3153万人将参加社会保险。
3153万人入社保
《条例》共10章44条,第七章规定了备受关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条例》称,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条例》第35条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事业单位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是“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改革的配套举措,其中老大难是养老。中国的很多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经加入了医疗、失业、工伤等险种,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一直停滞不前。
缺乏养老保险是影响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他们离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圈子”,他们的养老权益就“归零”,而工作年限越长,离职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这3153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已经成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同时它也作为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另一轨”而备受民众诟病,社会上关于并轨呼声不绝。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具体方向早已确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同时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制度。
虽然从去年3月人社部就启动了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见到具体的方案。
此次《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会保险,又一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了一军。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谁来为这项总费率高达44%的养老保险改革“埋单”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难点。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不太可能为所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出资,否则也就没有改革的必要了。按照分类改革的方案,行政类和公益一类财政出资的可能性还比较大,但像公立医院、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财政出资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