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改革核心: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韩国社会政策学会、日本社会政策学会东亚部会主办的第十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9月13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社会保障专家学者围绕“当代社会保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上,多位社保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已经不是解决普惠性问题,而是如何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公平性与可持续性问题,促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在理性博弈的条件下,从福利权益失衡状态走向相对均衡、相对公平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致词中指出,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全面变革的时代,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认为,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未富先老的独有特征,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抓住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提出更加中肯的政策建议,而且有助于在对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他们的不同。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数最多、保障项目基本齐全的国家,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制度又在统一性、公平性、可及性和持续性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我国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正处于从传统性风险向现代性风险过渡的历史时期,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妥为筹谋、积极面对的重大课题。他强调,我国应当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治理结构、治理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法治社保,使社会保障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实基础和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强调,要实现福利权益的相对公平和均衡目标,就需要持续进行增量改革,同时也需要对存量进行结构调整,这必然遇到来自既得利益地区、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大阻力,能否破除这种阻力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郑功成表示,在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区分割之下,形成了利益分配失衡的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获得的是长期倾斜的公共资源投入,却不愿分担乡村的社会保障责任;发达地区占据的是发展先机与年轻劳动力的奉献,却不愿共担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责任;医疗保险的城乡分割局面在大多数地区仍然难以突破,社会救助体系与相关福利项目仍然是城乡有别、地区差距过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权益、公积金权益乃至职业福利权益等均存在着较大差别。
社保领域的改革还与户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息息相关。郑功成表示,就业领域中的所谓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或者有编制人员与无编制人员以及各种形式的用工方式,其实质就是将人分为若干等级,同工不同酬、同制不同权;还有事责与财权不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以及官民分割的福利体制等。这些体制性障碍因为涉及到相关群体的重大利益,牵涉到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与权力匹配,牵涉到各个单位的社会成本负担,往往积重难返,形成强劲的路径依赖,矫正起来绝非易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则特别提醒,社保制度的改革中,要避免新制度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他建议,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中,要发挥社会保障平抑一次分配差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