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的填报误区
对于今年大多数高考学生和家长来说,对平行志愿不尽了解,这里还是与考生和家长谈谈高考平行志愿填报。平行志愿,是相对原先传统顺序志愿而言,在同一录取批次中设置的若干个具有平行(并列)关系的院校志愿。投档规则改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过程:根据高校最终确定的招生计划及投档比例,首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逐个对考生的“平行志愿”从A院校到E院校的顺序进行检索,被检索的志愿中一旦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具体地说,可从填报志愿的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1)对全体考生而言,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数高的先来,体现“分数优先”;(2)对单个考生而言,按其志愿顺序逐个检索,能投则投,体现“遵循志愿”;(3)对参加录取的高校而言,按规则投档后,无论是A志愿还是F志愿,在高校的录取系统显示的考生志愿信息都是第一志愿。
怎样规避平行志愿的误区
误区一:既然设置了平行志愿,就不会有风险。事实上,平行志愿可以提高投档率,但提高不了录取率;可以减缓填报志愿风险,但不可能杜绝风险;虽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风险依然存在。这主要来自:一是无法调档的风险。源于考生所填报志愿定位不准或者“点子”不准;二是调档后退档的风险。源于投档数略大于计划数,或因成绩、综合考核等要素择优录取,或院校专业生源结构不平衡,考生不服从调配。
误区二:既然每轮都设置了A、B、C、D、E 、F6个平行志愿,一个高校志愿被退档,还会投到另一个高校志愿。实际上,这些考生把“每轮”当成了“每批”,每批须经不同轮次才能完成录取,首轮投不进还有第二轮(征求志愿);但每轮投档中考生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一轮,只能等下一轮重新填报。
误区三:平行志愿被投档后,每所高校录取的具体专业也全部是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实际上刚好相反,多数高校在专业录取时,往往实行“专业志愿优先”或设置专业级差分的规则;而按照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平行志愿操作的高校很少,少数院校也仅仅在局部专业顺序中试行。
准确解读招考信息
为减少风险,规避误区,防止填报志愿失误,考生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招考信息。建议从正规渠道了解公布的各项政策和各类信息,全面掌握信息,解读到位,做到知己知彼。
第一,要注意信息来源的正宗。考生和家长千万要注意甄别,建议主要从省教育考试网、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以及授权发布高考信息的主流媒体中了解和查询。
第二,要准确解读录取规则。例如“批次”与“轮次”的关系问题,我省高考每个批次的录取一般进行3个轮次,即首轮平行志愿、征求志愿(第二轮)以及降分征求志愿(第三轮)……每个轮次中考生所填A至F 等6个高校均为平行志愿,最多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即只投一次,不补充投档。考生被投到某院校后,不论被录取或因某种原因被退档,在本轮中其他志愿就自动“作废”,也就不可能再有“补投”到其他5个高校志愿;如果考生填报的6个高校投档线比较高而导致均未上线,则本轮无法被投档,只能参加后面征求志愿。
第三,要认真研究学校章程。既要仔细了解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同时也要了解平行志愿被投档后,学校专业录取的具体规则,搞清楚学校专业录取是按照“专业志愿优先”规则、还是专业平行志愿原则,还是级差分规则。另外还要注意专业是否有体检要求、单科成绩要求。建议考生访问有关高校官网或直接向学校咨询,了解全面后再慎重选报。
理性填报志愿关注以下三点
首先,考生要根据自身实力,切忌单纯凭兴趣爱好选择高考志愿。不少考生凭一时冲动,自以为对某个专业感兴趣,结果进入大学后不久就想换专业,或者到了毕业后也不对口就业。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高考名次号、具体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等,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学校和专业,尽量规避报考不宜就读的院校和专业。另外,家长也要尊重考生本人的意愿,避免“包干”。
其次,志愿要合理布局、优化方案,形成合理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由于各高校对考生要求不同,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不一致,使招生院校之间和某专业之间,录取标准存在差异,自然形成的级差。6个平行志愿中至少要有三个层次的“梯度”,确保提高“保险度”。另外,部分高校对不同专业有分数级差的要求,这时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也要特别注意“梯度”。此外,各批次志愿表均有不同选项,虽不一定要填满,但有一项空白,就意味着放弃了一次机会。
最后,仍然要留意外地高校录取存在的“大小年现象”。实行平行志愿后,虽然生源大规模“撞车”、生源不足或“断档”现象有所减缓,但部分外地高校仍存在着“大小年”现象。考生如果能巧用反向思维,录取的几率就有可能增大。在近年,总体上各高校生源趋向均匀,但大城市中部分知名高校生源还是有起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