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于居住证制度全国推行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07 18:41:39文/高考志愿库

居住证全国推行制度含金量须提升

近年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不少地方都尝试居住证制度,试图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如今这一制度有了新的进展。国务院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推广,居住证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户籍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平等,尤其对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如果没有工作地户籍,就意味着享受不到这些公共服务,推出居住证的目的就是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不少学者解读认为,居住证制度在全国推行后,户籍未必会消失,但会淡化。居住证制度代替现有户籍制度,可能是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最大期待,这是否就意味着居住证制度足够完美?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价居住证制度,一是申请居住证有什么条件,门槛高还是低;其次,拥有居住证是否就意味着彻底解决了户籍制度的公平性缺陷,还是只是部分解决。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问题,它的核心在于居住证的含金量。人们自然期待居住证含金量高,但现实地说,含金量一旦高可能就对申请门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居住证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户口簿;而如果含金量不高,过去的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居住证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大。今后居住证要受到普遍认可,就必须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做到更加公平。

从过去对居住证的相关报道看,现实可能并不乐观。早在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媒体就梳理各地居住证的差别,结果显示,居住证申请条件北京最苛刻,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并普遍要求申请者的薪资须高于北京市平均工资,而上海、广州等地的居住证申请门槛则相对较低。此外,各地的居住证制度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着较大的差异,大致而言,门槛越高居住证背后的福利也越多。

居住证在各地的含金量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压力,二是公共服务水平。这一制度不会实现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其门槛尽管相对较低,但仍然有不少人被拒之门外,比如积分入户政策,可能和农民工就没有多大关系,观察各地的政策,多数都对申请者的就业背景、就业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农民工群体几乎达不到这个条件。就目前而言,这种状况还会延续,今后居住证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必然会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大城市面临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而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后,民众又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破解这一局面?从个体的角度看,之所以选择前往大城市,主要因为那里聚集了大量的资源,继而在工作机会和公共服务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显然,只有当资源分配逐渐均衡,各地的公共服务跟上,大城市的这种吸引力才会下降,人口压力才会逐渐缓解,同时社会公正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居住证制度是一种进步,但只是政策改善的第一步,要求能否落实,公共服务能否跟得上,才是检验居住证成色的关键。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