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07-18 10:00:14文/高考志愿库

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简答题

1.简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答:(1)在构思、章法上,此诗很有特色。①全诗总共有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段落。②全诗紧扣诗题的五种景物,以”月”为中心,以春、江、花、夜为陪衬,逐一展开。③以月升开头,以月落结尾,中间以月贯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示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和情绪。(2)诗歌采用比兴手法。全诗以春江月夜这一良辰美景为衬托,以江月与人作对比,表现人生短暂之悲哀和离别之痛苦。(3)全诗诗情、画意、哲理有机统一,构成一个空灵邈远、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4)此诗虽以宫体旧题写传统题材,但作者倾注了深沉强烈的思想感情,开拓出新的境界。(5)语言清丽,情调多变,诗情跌宕起伏。

2.简析《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

答:(1)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突出环境和心境的幽静。(2)将声、光、色恰到好处调配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艺术画面,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3)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成功地描绘出自然景物,将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结合一体,创造出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给人一种空灵之感。(4)中间两联为写景佳句,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交织一起,构成完美的艺术画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3.简述高适《燕歌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内容上:写边疆战士们拼死戍边,伤亡惨重,而将帅们不去筹划战争,想方设法抚恤士卒,却在大帐前欣赏美人的轻歌曼舞,任情享受。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士卒的深切同情,对边疆将帅无能的无情批判与抨击。艺术上:①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的自然环境,激烈的战争氛围,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及士卒、思妇的心理活动等,全部融合在一起。②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化主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更具有高度的艺术典型性。③诗的音韵随着内容、情感的转变而转变,音乐美和诗情、画面和谐一致,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④诗风雄厚深广,悲壮淋漓。

4.岑参的《白雪歌》有何艺术特色

答:(1)全诗以雪为中心线索贯穿始终,借咏雪以抒怀,以咏雪写送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前一部分的雪景为虚写,通过对身边器物和切身感受的描写,以映衬雪中奇寒。后一部分的雪景为实写,以映衬惜别之深情。(3)运用形象鲜明的比喻给出塞外风雪的奇美,如“忽如”二句。(4)画面奔腾跳跃,衔接自如,笔势时而内,时而外,时而远,时而近,错综变化,波澜起伏。(5)豪放中透秀丽,雄健中见含蓄。

5.简说杜甫所创的新题乐府。

答:(1)继承《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2)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成为杜诗的一大特色。

6.简要说明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答:唐传奇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初盛期、繁盛期和衰落期。(1)初盛期:从初唐到武德年间,这是由六朝志怪小说向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时期数量少,且大都带有述怪性质,如王度的《古镜记》、张?的《游仙窟》等。(2)繁盛期:主要在中唐,作家众多,名作纷出。题材广泛,不仅有爱情题材、述怪题材,还有讽刺题材;技巧大大提高了,风格多样。其中陈玄祜的《离魂记》是唐传奇进入繁盛期的标志作品。代表作还有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3)衰落期:是晚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优秀名篇少,出现了不少传奇集,但缺乏前期那种内容深邃、艺术精湛的作品。这一时期游侠小说兴起,代表作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7.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答:艺术特色:①在爱情篇章中融人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体现出一种恍惚不安、若有若失的情感。②运用比兴、拟人、象征、双关等手法,抒写爱情感受,创造出一种带有感伤的情绪,在让人体验到爱情伟大、美好时,也带着一种无奈和伤感。影响:李商隐“无题”诗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那感伤的情调,细约之美,婉转之意,凄艳之情,具有词化特征,为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8.简说南唐词与酉蜀词的区别。

答:(1)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西蜀为重镇,后期词以南唐为中心。(2)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秋丽之作较多,接近晚唐;后期的南唐词则较重抒怀,多疏淡、深厚之作,较为雅致,接近宋初。59.简说李煜词的内容和词境。

答:(1)李煜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其词的创作常随生活环境和际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致可分为反映宫廷享乐生活,写离愁别绪和抒发亡国悲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2)《浪淘沙》、《虞美人》是李煜抒写亡国悲痛的代表作,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充满了悔恨、悲偾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10.简述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答(1)以传记散文为普通百姓立传,突破了以往传记作品不为普通人物立传的传统,以非凡的胆识和深邃的笔触,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2)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尽情于空?明瑟的境界,致意于登临游观,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11.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1)好为新奇,力避陈熟。梅尧臣多数诗歌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他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2)平淡其表,深邃某里。朱自清《宋五家诗秒》曾说:“平淡有二:韩诗云:‘艰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梅平淡是此种。朱子渭:‘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此又是一种。”梅尧臣《读邵不凝学士试卷》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可见他个人也极推许平淡。梅诗的“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著花之美。梅诗的“平淡”具备如下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梅尧臣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苫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陶者》属于第一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12.简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点。

答:苏舜钦是一位关心社会而力主改革弊政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患难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尤其是早期诗作,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庆历年间,苏舜钦因支持庆历新政而为反对派诬陷,坐罪削职,流寓苏州,不久去世,他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和,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

13.简述北宋词发展概况。

答:词是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体。就北宋词而言,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由宋初至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人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风而有所变化,晏殊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欧阳修开宋词士大夫化之风气,他们在词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音调词格方面郡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宋代的重要人物。从仁宗天圣、景祜以后至哲宗,是北宋词的刨造时期,代表人物是柳永、苏轼和秦观等,柳永开刨了慢词体制,开拓了词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宋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以诗为词”,是对词的一大解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把词引上了正统诗文的道路。秦观词是宋代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他们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从哲宗末年至北宋亡,是北宋词的总结时期,出现了“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其典丽精工的词风已开南宋雅派词之先河。

14.略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答:(1)柳永词雅、俗并陈,敢用俚俗的语句直露地表现艳情,或抒发诗人漂泊的情绪,除了写都市词、歌妓词外,尤以善写羁旅行役词著称。(2)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因他采教坊新声和里巷间谣歌俚曲制作慢词长调,变旧声为新声,使歌词复与民众接近。(3)他将赋体的铺叙手法运用于体式开阔的长调慢词,音律协婉、叙事详尽,绘景必工而又有一二警策语,为全词生色。其慢词篇幅增长,使词体恢张,可开阖变化,便有了驰骋才情的余地,这就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了前提条件。

15.简述秦观词的情致。

答:(1)秦观词留存下来的有八十余首,五十多首专门描写男女恋情,就全部“淮海词”而言,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2)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较少叙事,能化景物为情思,避免了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富有情致,具有情、辞兼胜的艺术特色。其词清丽典雅,婉曲蕴藉,但于婉约含蓄里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历的情感。(3)秦词的深婉,在于能掌握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能言其所欲言,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之中,表达幽微丰美的意蕴,在前人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1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山谷体"。

答:(1)黄庭坚认为晚唐诗的弊病主要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他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上,他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2)他作诗时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对宋诗的发展和江西诗派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他的诗工于炼字和用典,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山谷体”。

17.简述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答:范成大的田园诗写于他晚年退归故里之时,代表作为《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国古代农家诗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田园牧歌”式的,如陶渊明、王维等人的田园诗,表现的仅仅是农村恬淡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另一类是从唐代兴起的新乐府式的“田家词”、“悯农诗”,如王建、聂夷中等人的作品,专门反映农民生活的辛苦、艰难和被剥削压迫的惨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能将上属二者融会为一。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诗中既有田园景色、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赋予了田园诗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开拓了田园诗的境界。在艺术表现上,这些田园诗写景新巧,画面明丽,语言活泼自然,风格清新婉丽。范成大的田园诗特色独人,成就颇高,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18.简述杨万里“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答:杨万里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其主要特色:就内容而言,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描绘特定的生活场景,表达特有的生活情趣,它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颖奇妙,语言通俗自然、活泼明快,风格流转圆活、风趣诙谐。尤其是他的五七言绝句,有意用晚唐体绝句的空灵轻快来矫正江西体的以学问为诗,变宋诗以人文意象为主为以自然意象为主。减少了诗中的理趣,增加了诗的机趣,改变了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一变而为天真自然,生动活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大关键。他继承了宋诗的创新精神,变埋首书斋为走向自然,变活用定法为无待于法,变避熟就生为化生为熟。使其诗具备新奇、灵活、风趣、流转圆美、曲折多变、语言浅近口语化等特征,被公认是真正的“活法”诗。

19.简述姜夔词的意境与格调。

答:姜夔是一个清贫自守的布衣游士,耿介清高,又极富才情和雅趣,精通音乐,擅长书画诗文。其词的题材内容量主要承袭周邦彦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而开拓不多,然在词的格调和意境方面则颇有创新。他有意追求清越、高旷的格调。恋情也好,咏物也罢,均能以伤感的情调来写景抒怀,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自己落寞的心绪,呈现清空幽渺的韵致。他的词以文人士大夫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既少世俗之香软妩媚语言,亦无豪仕激烈的情怀。词采偏于淡雅素净,追求言外之意;力避质实重拙,不从正面落笔,多于虚处传神,语意蕴藉灵动,给人以“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感。故其词格调清旷高雅,意境疏朗开阔,独具一格。张炎“清空”、“骚雅”总评其词风及艺术恃征。

20.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汉宫秋》是马致远著名的历史剧,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但作者并未拘于史实,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作品改变汉元帝主动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的历史事实,突出毛延寿卖国投敌,唆便匈奴出兵威胁,强行索取王昭君,最后王昭君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将汉朝的“和亲”之举视为国家衰弱的象征,写历史兴亡之感,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揭示了汉元帝昏庸软弱、贪淫好色的真面目。当然,把汉元帝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天子,确是有意无意的美化。此剧主要通过内容的精心安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国家安危,竟只靠一个弱女子出塞和亲来维系,她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是对昏君、庸臣和卖国者的抗议。从具体的艺术表现说,作者在剧中用了许多声情并茂的唱词表现汉元帝失去昭君时的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字字含情,苍凉凄楚,极富艺术感染力。

21.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均与原作有很大不同。《长恨歌》在涉及李隆基和杨玉环关系时,有意掩盖了李隆基夺儿媳的丑行,而《梧桐雨》不但一开始就交待了李隆基夺儿媳的过程,而且还揭露了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的秘情。故《梧》剧显然不是要歌颂李、杨的爱情,而是通过对李、杨故事的描写,抒写人世沧桑之感,并借剧中人物李隆基晚年孤独凄苦的处境和悔恨哀怨的感受,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此剧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将李、杨故事放到这一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并将全剧的重心和高潮放在第四折,写战乱平息后,失去贵妃和权位的唐明皇的孤寂生活,并着重写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情景交融,动人心魄。而作品的更动人之处,还在于剧中处处融进了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22.简述《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旦角戏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主要是写张倩女因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作者处理比较巧妙和出色。张倩女因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而张老夫人则要王文举取得功名后才能成亲。自送别王文举后,倩女即卧病不起。终因相思太切而灵魂出窍,追随王文举而去,直至三年后,其灵魂才随衣锦还乡的丈夫归来,与留在家中的病体附合。由于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作者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灵魂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自由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其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苫。这样就理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压抑、痛苫,惟妙惟肖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3.简述《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及小说的悲剧意义。

答:《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作品中,作者毫不吝惜地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然而这样一批在道德、智慧、品质和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的人间精英,却一步步地走向衰败,以至最后的灭亡,并且突出了刘备集团走向失败的内因??把“义”放在首位,把政治放在第二位,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的重要原因,而《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赋予刘备集团最美好的东西,而又将其置于最早失败的境地,都充分表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精神,是一部便读者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韵味的优秀悲剧作品。

24.简述《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他形态上是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识破和战胜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大公无私、勇猛机智,而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又是人的精神品格,而这三者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

25.简述《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贡献。

答:在《金瓶梅》之前,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和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三种类型小说的典范相继问世,而唯有反映市井现实生活的小说尚未有与之抗衡的巨著,这正是《金瓶梅》在小说题材方面的历史使命和用武之地。它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人们都可以遇到的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境、琐琐屑屑的事,便全书浸透着“俗”的色彩。这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魔和历史人物,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它也为世情小说的大批涌现,打出了自张一军的旗帜。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金瓶梅》的开路作用,就没有《红楼梦》的出现。

26.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散文创作。

答:归有光和唐宋派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对当时声势煊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要根于六经,提倡道德。但他的主张又与王慎中、唐顺之有所不同: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正因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故其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多于简洁淡雅的笔墨中透露出深挚的感情,一唱三叹,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这些文章虽不多,但当时在文坛引起颇大震动,奠定了他在明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27.简述张岱小品的恃色。

答:张岱的小品文题材广泛,茶楼酒肆、歌馆、妓院、斗鸡走狗、工艺书画、风俗文物,乃至山水人物,无不人其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为其代表作。他的小品文能将公安三袁的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幽深冷峭之意境熔为一炉,又能避免两派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

28.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答:《儒林外史》有其匠心独运的结构特征,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看起来松散,实际上并非“有枝无干”。作者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散点透视原则,“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取士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一主旋律上,从而达到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29.略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答: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他有很高的自我期许,却一生困厄下僚。他饱经忧患,哀乐过人,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深深体味着内心世界的种种:怨愤中夹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着。郁闷而有理想。“少年”与“童心”是他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惯懑,他渴望和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的诗充满批判精神和显露出批判的锋芒,表现出自己狂傲的性格。他的诗多为抒发主观感情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灿瑰丽而又具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到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或迷恋,在当时及近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人?可以看出孔是怎样一个人?

答:(1)指志同道合的人。(2)孔子把与志同道僵的人一同探讨学问当成人生的一大乐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知识,愿与人切磋学问的人。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答:强调做学问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32、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可求教的老师。

33、谈谈你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见到比我贤德的人,我要向他学习,见到不如我的人,我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4、在孔子看来:“学”与“思”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学与思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学习不思考,或只是思考不去获得知识,都不会有收获。

35、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36、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37、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3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9、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答: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40、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4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42、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答:“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43、《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答: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44、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45、“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答: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