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北海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7-15 00:14:41文/高考志愿库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不同的地方这些习俗还会有差异。在北海过年的习俗主要有: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5.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北海的大街小巷非常热闹,街道林荫树上,挂着串串的小红灯笼,年味十足。

但五六十多年前的北海街,春节又是怎样的况味,有何不一样的风俗?

在沙脊街。

居民大都是清朝广府移民的后代,不少先民是"走水客"。他们敬重父母,牵挂乡亲,每逢春节都回家过年。把祖籍的过节风俗带到北海,世代相传,积淀了厚重的民俗文化。

春节临近,人们会赶海更勤。大家都想到海边多获一些海鲜品,晒干,等远道归来的亲友,在年夜饭上才端出品尝。

腊八,北海街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以及星卜、占卦、算命、挥春、杂耍之流无所不有;大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主要是购买各种新年食品、布料鞋帽等。

紧张而又兴奋的是孩子们。

不停地在各家蹿来蹿去,互相交流着年夜饭准备丰盛与否的情报,顺便回家给父母提醒别人家有自家没有的东西。

年夜饭越近,人们再忙。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天是最忙的两天。女人们用围巾包了头,把扫把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站在椅子上扫那些挂在屋顶的烟灰、蛛蜘网,扫那墙上聚集了一年的灰尘,抹洗门板窗眼,打扫房子,老人们说这是扫晦气呢。

各家的主妇格外卖力气。

她们唯恐怕留下一点灰尘不吉利。孩子们激动的无目标的在大街小巷里疯跑,憧憬着除夕夜丰盛的饭菜和大年初一的新衣服,当然还有压岁钱。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大年三十。

这一天,不管是工作再忙,还是常年在外,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家和亲人团聚。年夜饭,全家一起忙乎,贴好春联、门神和年画后,大人们边说笑边做菜,孩子们在街上或骑搂下放鞭炮。

大年初一至初五,市庶放假。

亲朋好友相互上门拜年,或行街、游园和娱乐。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不时有敲锣打鼓、放鞭炮的舞龙舞狮队伍沿街表演。

摆在街头巷尾的马骝戏等杂耍摊档围观者众。

卖地方小吃、儿童玩具的流动小商贩,生意火红;戏院影院更是场场爆棚......

如今,工业时代的年夜饭没那么隆重了,但年味依然存在。

仔细捉摸,觉得过年味道主要是精神享受:在节日里享受一份好的心情,让自己的心灵释放一下,这样才能轻松走进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