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南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把它叫做“过年”。比如说,过年还是有很多讲究的。而且过年时的每一天还各有说法的。
南阳地区有“冬至到,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关于冬至吃水饺还有一个传说,关于这种习俗,张仲景是南阳邓州市?东人,他着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医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个,外加一大碗肉汤。人们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因此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传下来的。后人学着张仲景抱耳朵的样子,把它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一直流传至今。
紧接着就是“腊八儿”,过了腊月初八就预示着快到过年了。过“腊八节”时把腊八熬煮的腊八粥留一碗半盆,在之后的每顿饭里都放一点,直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俗语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春节的筹备。南阳盆地有“交着腊月都是‘好儿’(婚嫁迎娶的黄道吉日)”之说,实则大都集中在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八的当间儿。早了人家说你急,晚了当误过年──“好儿”不都在当不间儿嘛!于是乎,取的嫁的都在这期间忙活着,街上、路上和村里天天都能看到嫁闺女娶媳妇的婚嫁队伍。就连街上花店都不耐烦得,把扎花车的价钱提了再提的!
“二十三儿过小年儿”。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腊月二十三儿过小年儿得先祭祀灶王爷,好人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听说别的地方送灶时向灶王爷供的是糖果、清水、料豆、秣草,而南阳盆地则是火烧儿,而且是在二十三儿的晚上──灶王爷贪污受贿怕人看见嘛!我想可能是以往没有其他好吃食的缘故吧,另外也有红红火的意思。因是,腊月二十三可是卖火烧的旺日子,提前好几天就加把开炕了,二十三当天每个火烧摊前都排出了长长的抢买者,甚至连其他烩面馆、拉面铺门前都支起了炕火烧的炉子呢;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可就开始“慌年”了。二十三前,绝对多的上班族及其年轻人们,都知道阳历几月几号,却不不记得农历几月几日。而过腊月二十三,似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当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几,却忘记了公历几月几日了!先是“二十四三扫房子”,过了二十三儿家家户户为迎新,都要扫尘除旧。村上有“好事者”头戴草帽,身披蓑衣,扛了专门加长了把子的扫帚,挨家挨户地打扫。各户先将屋内的的床铺、家具、锅碗瓢盆等遮罩起来,扫房子的墙上、梁上满屋子地扫上一通。其实,以往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墙草房子,土地、土墙露椽子,单靠那三戳两扫是管不了多大用的,只是图个气氛罢了。当然了,趁了扫房子,这天还是能够把力所能及的锅台、桌椅,等物什擦洗得白白亮亮的哩;二十五呢?“二十五拐豆腐”啊。家家户户都把积攒多时的豆子拾掇干净了,拿到磨坊去,够着磨的自己磨,够不着的就给人家换──别的买不起,豆腐总是少不了的嘛;“二十六庄稼老去割肉,不割腰窝割槽头”──腰窝、槽头肥啊;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六把肉割回家,过年的大事基本算是搞定了,杀鸡、买鱼搞点小东西搭配搭配;二十八就是蒸枣花啦,蒸枣花是蒸白面枣花馍。其实,以往过了二十三就开始蒸馍了,只不过蒸的都是黑馍──白馍是等着大年初一吃一顿后待客哩。旧时,还有些穷人家过年是“争米争面不蒸馍”的;“二十九坐定守”,年货都办齐了就坐等过年吧,那是相对而言。其实,腊月二十九不论是加班的、外出的,还有赶了半月集还丢三拉四、争这少那的,都在这一天全力抢购。这一天的集市、街道甚或是大街上的交通要道,可说是人海如潮、前呼后拥,所有的人都跟疯了似地,可有可无的、中用不中用的见啥买啥;“三十儿捏鼻儿”,就是包饺子。腊月三十上午还有个穷人集,没钱的穷人家或是一时没有凑到钱的人家,都要等到年三十上午赶个穷人集,多多少少地也要买回些过年的必用品。其实,多数人家为了存放方便,是要等到这天上午才把春联、鞭炮买回家的。还有的呢?还有的就是悠闲之人,在街上等着拾漏呢,这叫年三十儿逮个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简单地吃了中午饭,各家的女人们都开始了包饺子,男人们都领了孩子们在各个门口贴上一幅幅鲜艳的春联及其“出门见喜”、“满院春光”、“家畜兴旺”等彩条。
等到春联都张贴好了,饺子也就包好下锅了。天还很是早着呢,挨家挨户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年终于在人们的企盼和忙碌中降临了!先是在堂屋祖宗牌位前点上香火、供上第一锅饺子,而后一家人就团团圆圆地围在一起吃饺子了。吃过饭,各家各户都取出早就准备下的大块、耐烧、不起烟的上等劈柴,笼上一盆大火,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开始了“熬年”守岁。坐在暖和和屋内,守着烘烘大火,看着热闹非凡的‘春晚’,远远近近不断传来声声爆竹──这才是一家人最最幸福的时刻吧!零点还差几分呢,左邻右舍、远远近近,迎接新年的爆竹便响开了,霎时间声声炸响便响彻云霄,一如各地一年来制作的鞭啊炮啊,还有五彩的烟火都在这一刻全部点燃──新年到了!
“初一躬脊”。说的意思就是改拜年了。除夕夜人们欢闹了大半夜,初一早上相对松散得多了。大人们总是慵懒地不肯早起,而小孩们大都在天不明就穿戴一新了,在自家燃放过一串鞭炮后,就挨家检验谁家放的鞭炮最多,并去哄抢地上落下的未然鞭炮。天大亮了,各家的父亲们就提了供品,带上自家的孩子们去往自家的坟院,给已故去的先人烧纸上坟。这时候,村边、坡头也或洼地,到处可见一群群穿着一新的人们在燃放鞭炮、点燃烧纸??那也是一幅独特的风景。八九点钟吃过新年早饭,各家的大人们都走向村头“亮装”、互到祝福。年轻人呢?一拨一拨地正在村上挨家拜年去了。
初二“待新客”。年内嫁姑娘的,都要在这一天招待新姑爷新年第一次上门。这是新姑爷第一次正式上门,是对这门新的亲戚关系的进一步确认,也是新姑爷对女方亲属的全面认定。因此,待新客放在大年初二,自是显出它的重要。新姑爷上门带有大礼,女方按照待大客的标准整场待之。这一天,是作女婿的一生唯一一次,在女方最受尊敬的一次。因此,此次宴请新姑爷铁定了要坐主座的。同时,为了使新姑爷充分了解和表现。待新客时,是要同新媳妇过门“闹房”一样大闹一番的。闹方的主角是嫁出姑娘远近的各位嫂子、弟熄,她们端给新姑爷的鸡蛋茶只给一根筷子、送给新姑爷的饺子里包了极多的辣子、想尽办法让新姑爷多多喝酒,而且还要趁其不备向新姑爷的脸上涂抹锅煤烟呢!当然了,新姑爷是有备而来的,在上门时已经带了机敏、诙趣,而且酒量特大的“歪脖客(替新郎挡事、拦丑的保镖或替罪羊)”。女方如若怕新姑爷出丑也或手下留情,“歪脖客”就成了闹的重点。若是“歪脖客”不够机灵和狡猾,那就真的成了丑像百出的歪脖子客了,在“歪脖客” 丑像连连中,热闹的气氛也就达到了高潮!
初三,初四,初五直到正月十五,都是各家各户走老亲访旧友的日子了,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是一般都是在前几天把亲戚朋友都访完了,一般不会等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在南阳地区有闹元宵的习俗,又称“上元节”,民间多称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古时称“上元”,此夜称“元宵”。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娱乐活动,玩狮子,舞龙灯,驾旱船,踩高跷、猜灯谜等。晚上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竞相媲美。但是现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后,此项活动也就慢慢的减少了,但是,各家还是把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习俗一直保持着,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