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肇庆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西江文化
西江文化是以古苍梧文化为根源,体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山地文化与水上文化相结合、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文化。西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桂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江地区作为岭南开发自西往东空间推移的第一站,文化发生比许多地区要早,故封开、梧州一带有“初开粤地”之说(转见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主编:《广东山区国土开发与治理》第85页,广东省科技出版社,1990年),后来又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中心。
西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产生于西江流域特定地理环境之内。西江流域在广东境内包括封开、郁南、怀集、广宁、德庆、罗定、云浮、新兴、高要、四会、肇庆等县市(原肇庆地区),分属西江及其支流贺江、新兴江、罗定江、绥江等流经范围。这些河网比较稠密,且多为河流中下游,与北方南下交通线联系非常方便。其北可溯桂(漓江)、贺江通荆楚、中原;南下北部湾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西联滇黔,与大西南沟通;东可直下番禺。
以广信(封开)为中心的这个水陆交通网络,非常利于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融合、吸收为西江文化的构件,故广东春秋到战国晚期墓葬发现的青铜器主要分布在西江沿线附近,显示受楚和中原文化影响所致。秦始皇进军岭南,在湘漓二水分水岭间开凿兴安运河(灵渠),首先打通与岭北交通。西汉初南越国与巴蜀的枸酱贸易也是假道西江上游河道,东下番禺的。此外,还有“从涨海(南海)出入”的海道,其中最重要一条是经南、北流江,从合浦徐闻港出发的海上交通线,《汉书·地理志》记载颇为详备。这都成为历史早期西江文化发展先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一个优势所在。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代表,而传说中的龙母则是西江之神。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 龙母诞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德庆县的悦城龙母祖庙都会有一个被誉为四海朝宗的盛会,那就是悦城龙母诞的祭祀仪式。据《悦城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龙母原是广西滕县人,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盆里,放在西江上漂流,被德庆程溪一个姓梁的打鱼人拾起收养,龙母长到十几岁的一天,在西江河边拾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从此她便养了这五龙子,因而人们称她为龙母。白沙龙母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办事处白沙居委会,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清光绪八年(1882),奉旨敕封白沙龙母并建广荫牌坊,将庙宇全面修葺。白沙龙母庙历代香火鼎盛,由于年久失修,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毁,2002年至2005年,在原基础上全面修复。
山歌
封开山歌可谓千姿百态。由于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差异,封开山歌产生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歌种。按地域划分,封开的山歌有封川山歌、泗科山歌、罗董山歌、文德山歌等30多种。曲调方面主要有二友调、四平调、木鱼调、吟诗调、看花调、缸鱼调、花枝调等。按内容划分则主要有出嫁(新娘)歌、新客(新郎)歌、送鸡(满月)歌、鸾凤歌等。
怀集桥头山歌是桥头民歌的一种,当地人也称“南歌”,是桥头镇独有的特色山歌,自明清时期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特别是李屋村、谭坑村、旧墟村、丰大村、金星村。由于是属于本土特色文化,用方言演唱,所以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
广宁山歌,广宁县北市镇客家人居住在山区,日常生活与“山”密切关联,所以唱山歌成了客家人的喜好。特别是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担负着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男女之间互诉衷肠,唱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包公诞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知军州事,在其主政端州的三年岁月中,勤政为民、公正廉明,百姓呼之为青天。他去世不久端州即建祠以纪念。据包公文化园馆藏明代碑刻"宋包孝肃公新祠记"所载,因包公有功于民而祀之,古端州有官民春秋两祭包公的规例。农历二月十五在端州举办的"包公诞"也成为传袭千百年的节庆习俗,现已被列为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马巡城舞
五马巡城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宋朝末年,《五马巡城舞》就已经在封开县大洲镇的乡间流传。它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1988年曾代表肇庆市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1994年参加在肇庆市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2006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肇庆民间艺术汇演中获金奖;在省岭南民间艺术展演中获优秀表演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多次参加市、民间艺术大游行活动和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演出。五马巡城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跳进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
祭孔大典
德庆孔庙是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孔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德庆孔庙庄严肃穆的大成殿,是德庆孔庙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岭南唯一现存的宋元两代木结构古建筑,历经七百多年,大成殿仍巍然矗立。大成殿殿高19.4米,面阔17.36米,进深17.53米,是典型的宋元风格建筑。大成殿因其三个“独创”所闻名:四柱不顶、减柱四根、斗拱出跳长为现存唐宋古建之冠,被当代建筑学家称为“国之瑰宝”。
浴佛节
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鼎湖山庆云寺,其浴佛节定于农历四月八日,和我国汉地佛教浴佛节的时间相同。是日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张彩,然后聚集在大雄宝殿内举行诵经法会(又叫灌佛会)。诵经法会开始,先由佛教徒诵经,接着由大师捧出释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释迦牟降生时有双龙分别吐温水和凉水为之沐浴的故事,仿龙吐水为小玉佛沐浴,并用预先以各种名香浸得之香水为小玉佛灌顶。礼毕,佛教徒便用剩余的香水浇灌各种花卉。浴佛节前一两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纷纷前来,他们等待着四月这一吉日参谒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结善果。
民俗
肇庆市的风俗源于传统礼法,各地大同小异,形成别具一格的风俗民情。
特色习俗有端州区伍丁宝诞(四月初八),鼎湖区包公诞(二月十四)和鼎湖区苏真人诞(四月二十),四会市贞仙诞(九月初九),高要区茶果节(正月、二月、八月的初五、初八、初十、十二)、高要春社(二月)、高要区河台镇的开耕节(二月初二),德庆县悦城龙母诞(正诞五月初八,润诞八月十五),怀集县下帅乡牛王诞(四月初八)和桥头镇燕子节(六月初六)等10多种。
民间艺术德庆的德庆学宫祭孔活动、“雄鸡舞”(又称凤鸡舞)“蝴蝶舞”(又称“舞蝴蝶”),封开的“五马巡城”“麒麟白马舞”,怀集的“春牛舞”“壮狮舞”“龙鱼舞”,流传各地的“舞龙”“舞狮”等。
民间戏曲以怀集的“贵儿戏”最具特色,被列入中国的稀有地方剧种。
传统手工技艺有端砚制作、草席编织、玉石雕刻、花灯扎制、古法造纸等;裹蒸、疍家糕、竹篙粉、大船糕等食品加工技艺远近闻名。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北部及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全境位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48.91万公顷,设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辖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代管四会市,设87个镇、17个街道、1个民族乡、1255个行政村和299个社区。2021年肇庆市常住人口共412.97万人,城镇人口为214.3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51.91%。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肇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10月27日,肇庆新区挂牌成立。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调整肇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撤消县级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区域为高要区的行政区域,高要区人民政府驻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号。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649.99亿元,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58.46亿元,同比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1.48亿元,同比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0.04亿元,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0%。
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亚热带的肇庆适宜人类居住,14万年前区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23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设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设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
肇庆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区的七星岩,湖山一体、波光岩影,兼有阳朔之山、桂林之水形胜,美不胜收,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峦竞秀,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鸟语花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以星湖风景区为中心,沿西江、绥江溯江而上,盘龙峡、“天下第一石”、千层峰、广宁竹海大观、燕岩等景点次第展开,构成了千里旅游走廊的绚丽画卷。
肇庆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农林资源和水力资源,而且拥有黄金、玉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被誉为广东的“黄金之乡”“中国砚都”。肇庆民风淳朴,文明法治蔚然成风。在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肇庆人形成了“开放兼容、务实进取”的现代肇庆人精神,爱国爱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理,营造了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