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平的义务教育资源战略格局大调整

更新时间:2023-07-20 16:36:42文/高考志愿库

这次参加教育部对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北京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战略。长期以来,谈起“择校热”、“择校难”,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同仁们常常会拿北京说事。言外之意,北京择校最热、最难,只要北京解决了择校问题,全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北京太难了!市重点学校、区重点学校、一般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长期处于“马太效应”的怪圈之中。加上首都特殊的层层叠叠、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要解择校难题实在不容易了。但是,北京的决策者们找到了破解这一世纪难题的办法,那就是重新分配存量优质资源,加快配置增量优质资源。

长期以来,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国实施了一种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各地都举办了一批重点中小学,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这部分资源长期只能少数人才有机会享有。为了争夺这一资源,各地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近年来,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就是对几十年来形成的存量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

这次督导消解了我心中的一个疑虑,或者说转变了我的一个观念,就是我对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这种模式的质疑。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工业化思维在教育上的反映。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托管薄弱学校的模式,让老百姓在分享优质教育方面得到了实惠,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这是对长期积累形成的存量优质教育资源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

更为关键的是,北京教育决策者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存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是高度重视配置增量优质教育资源。以朝阳区为例,近年来,该区与21家全国基础教育名校、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44校(址),这些学校办学资源配置起点高、师资力量配置水平高、配备的校长办学水平高,迅速形成了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二是胆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曾有家长这样总结北京的“小升初”方式:“共建”、“占坑”、奥数……足足列出了16种。“小升初”,一个普通的教育名词,成了让很多家长揪心的话题。“条子生”、“共建生”,说到底是权力介入招生。4月,北京铁腕取消“共建”,堵住特权入学通道,这充分说明了北京教育决策者的胆略。

为什么向权力开刀?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说:“面对择校顽疾,我们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果断解决、当断则断。不断就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会引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失望和不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气氛。”

在朝阳区,为了推进名校托管薄弱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一年内就有40多位校长让出自己的校长岗位,让自己的学校并入名校集团。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校长们的学识与专长,朝阳区让这些校长走上了政府聘任的督学岗位。在我们督查的几所学校,都看到了督学的身影,他们与学校校长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做法,再次让我真切地感受了教育决策者的胆略和智慧。

三是策略。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们在介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战略调整中,决策者们不断地通过调整义务教育布局、义务教育学区,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将来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良好预期和信心,不断调整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形成北京教育新地图。

朝阳区在入校管理上采取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入学的孩子在5月1日至30日的一个月内进行入学登记,符合条件的片内就近入学,片外电脑派位。这实现了两个100%,即100%就近入学,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00%入学。参加座谈会的润丰学校校长卓立(原史家胡同小学校长)说,今天校长的角色已由过去的“招生”,变成了当下的“接生”,凭权凭钱择校不管用了,校长每年招生期间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

四是保障。说了这么多,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让我感到有些震撼的还有,投入保障力度之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北京的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了950亿元,其中,区县投入618亿元,市本级投入150亿元支持区县教育,并且绝大部分投向了义务教育。全市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了36000元,小学23000元。这种教育投入强度,放在世界发达国家的范围内也是高水平的了。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北京教育人的幸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