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四川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2024-02-10 05:52:34文/高考志愿库

从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55分到524分,录取位次在152406名到26170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渭南师范学院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四川录取人数。

渭南师范学院四川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52406名;

2、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40206名;

3、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32481名;

4、渭南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在四川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50867名;

5、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04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9717名;

二、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四川 本二 455 152406 4
2022 四川 本二 515 33387 14

2、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四川 本二 467 140206 4
2021 四川 本二 522 29267 13

3、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四川 本二 480 132481 4
2020 四川 本二 511 26170 3

4、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四川 本二 476 150867 3
2019 四川 本二 516 32041 2

5、渭南师范学院在四川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四川 本二 504 119717 2
2018 四川 本二 524 40025 3
山东协和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鞍山师范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唐山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黑龙江工程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乐山师范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渭南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红河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渭南师范学院朝鲜语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三、渭南师范学院介绍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现有朝阳、富平、西岳、汉马四个校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有中外联合办学机构莫斯科艺术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8万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7亿元,馆藏图书229万余册,电子图书12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 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现有教师119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76人,博、硕士学历教师812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专业改革试点项目、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新农科”项目,省级“新农科”、“新工科”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