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2024-03-04 17:26:55文/高考志愿库

从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53分到489分,录取位次在26575名到15665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上海录取人数。

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历年录取分数线

1、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0201名;

2、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8013名;

3、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0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5665名;

4、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1058名;

5、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8414名;

二、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历年录取分数线

1、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上海 (不限) 本科 488 20201 4
2022 上海 (史) 本科 498 18013 2
2022 上海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 509 15665 2

2、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上海 (不限) 本科 476 21058 2
2021 上海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 488 18414 2

3、四川师范大学在上海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上海 (物) 本科 453 26575 2
2020 上海 (不限) 本科 483 19637 2
2020 上海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 489 18122 2
四川师范大学和汕头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四川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四川师范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河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宁夏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山东建筑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三、四川师范大学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两个校区。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9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