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录取最低分大约在183分到425分,录取位次在215117名到79472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贵州录取人数。
1、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9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9285名;
2、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9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86266名;
3、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8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00095名;
4、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18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15117名;
5、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9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89882名;
1、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2 | 贵州 | 专科 | 299 | 179285 | 617 |
2022 | 贵州 | 专科 | 403 | 84694 | 600 |
2、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1 | 贵州 | 专科 | 291 | 186266 | 794 |
2021 | 贵州 | 专科 | 410 | 85003 | 732 |
3、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0 | 贵州 | 专科 | 283 | 200095 | 1035 |
2020 | 贵州 | 专科 | 378 | 105418 | 982 |
4、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9 | 贵州 | 专科 | 183 | 215117 | 1244 |
2019 | 贵州 | 专科 | 187 | 125487 | 1171 |
5、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8 | 贵州 | 专科 | 290 | 189882 | 823 |
2018 | 贵州 | 专科 | 323 | 171066 | 50 |
2018 | 贵州 | 专科 | 388 | 97579 | 640 |
2018 | 贵州 | 专科 | 425 | 79472 | 50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2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毕节市农业学校,学校于2015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牌子,是毕节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贵州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六十余载办学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毕节、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在全校教职员工奋力拼搏下,从一个规模小、底子薄的中职学校发展成为一个规模适度、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性地方高职院校,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学校现占地面积780亩,地处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校园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校园总建筑面积约33.26万㎡,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87个、校外实习或就业基地8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元,图书馆藏书7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工矿建筑系、农业工程系、财政经济系、旅游管理系、教育科学系、医学护理系和基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继续教育与培训部等10个教学系部;现有招生专业29个,重点建设黔西北特色农业和智能建造等2个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乡村电商、旅游管理等2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和社会服务特色新兴专业群1个;现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134人,硕士学位教师110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近年来,学校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加强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和深圳市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和工青妇等组织的对接,深入实施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协作开发“资源联用一体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