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 | 专业名称(专业方向) |
---|---|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 财政学、税收学、税收学(注册税务师)、投资学、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经济学(数理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国际商务 |
金融学院 | 金融学、 金融学(国际金融)、 金融学(证券投资)、保险、 金融工程 、互联网金融、金融数学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科学、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
物流学院 |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 、采购管理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会计学(国际会计) 、会计学(法务会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 、审计学、审计学(注册审计师)、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东南亚小语种) |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应用) 、财务管理(金融财务与管理)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餐饮管理)、 英语(服务贸易英语)、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法) |
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物联网工程 |
统计与数学学院 | 统计学、 统计学(经济统计方向)、 统计学(数理经济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法学院 | 法学 、法学(经济法学)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 城市规划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国土规划与整治) 、资产评估 、城市管理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传媒学院 | 新闻学(财经新闻)、 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广告学 |
国际工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
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 汉语言(国际商务汉语)、 越南语、 泰语、缅甸语 |
中华职业学院 | 财务管理(理财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汉语言(商务文秘)、 会计学(公司金融与财务信息管理) 、 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管理与服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旅游管理(商务与休闲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 、英语(国际金融英语) |
国家级特色专业
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物流管理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省级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国际会计
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获得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在云南省昆明市办学,设有龙泉路校区和安宁校区,共占地1821.73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576人。经过近70年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43人,专任教师1397人,高级职称604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342人,具有博士学位417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云南省省委联系专家、云岭学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17名、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撑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名。
【学科专业】学校下设19个学院、1个教学部、14个独立研究机构;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5个、本科专业63个;已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6个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及方向,是云南省覆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授权点最集中、最全面的学校之一。现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特色专业4个、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成果奖1项。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专业5个,重点建设专业7个、品牌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1个、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精品课程30门;教学成果奖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