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各大家长群和社交平台反馈,2022年上海高考试卷难度增大,今年上海高考稍微有点难。
结构稳定科学合理
整卷命题严格按照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命制,与近年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致。积累应用题关注古诗词中的名言名句,阅读部分重点考查社科类现代文、文学类现代文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能力,写作部分关注审题立意、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能力。
考试目标和内容占比科学,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量适中,安排合理,难易度适切,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
题干表述指向明确,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修辞”指向考生答题角度,“画线部分”提示答题思考对象,“赏析”明确答题的能力要求。评分标准和评分说明严谨科学,有指导性和示范意义。
立德树人贯穿全卷
全卷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识记考查开篇,对学生进行君子人格的熏陶。现代文阅读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触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古诗文阅读中以山水胜景、自然风物对生命的影响,以古代治者的治有方、宽爱民、力击寇、性刚直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内在价值的影响。作文命题更是引导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引导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感知,引发对如何认识事物进行思考。
全卷有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回望与坚守,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古典情怀的讴歌与现实意义的思考,有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体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并体现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全卷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命题上设置现代生活情境,增强了灵活性。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高考都是焦点所在。今年高考语文卷中的“积累应用”与“阅读”有多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形式灵活、情境生动的命题探索,如“积累应用”中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诗词大赛的标语,设置了拟真程度较高的现代生活情境。
再如古诗词阅读中要求为出版社编辑文选选择文集名,改变了单一的体裁考查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应用性教学目的。如现代文阅读中,创新性地安排了古诗文的考查,让考生为画线句选择合适的诗句例证,改变了单一的背诵默写式考查,双向激活考生的知识记忆与语境理解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的理解与应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考查关联。
引导教学提升素养
试卷在文本选择和试题编制方面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文本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试卷选文就主题而言,兼具多样性和时代性,也兼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体验,内容丰富,思考深邃,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科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整卷试题在基础知识的落实、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思辨创新能力的突破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对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如现代文阅读《记忆与写作》中,试题编制有语词理解阐释、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及文意的推断探究,命题很有灵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使教师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关注语文教学,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又如古诗词鉴赏,要求考生任选一联,赏析其写景的妙处,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2022 ? 全国卷基本情况
1、根据新旧高考分4套
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全国Ⅰ卷,新高考全国Ⅱ卷,共4套语文试题,4个作文题,但因为分新旧课标,略有不同,实际上是6套。
2、作文题目
全国甲卷:红楼梦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不同的考虑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是最具开放性的一个作文题,根本没有命题,你自己命题。
全国乙卷:北京双奥之城,从体育成绩对比,到交通支持、国内生产总值等对比,以“跨越,再跨越”为题,写自己的感受,引导主题清晰。
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最有思辨性,但又是好写的题目。打好基础,再说上台阶,不要好高骛远。再比如创新,是先掌握了基本,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上来就要革命”。
新高考Ⅱ卷:结合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纪录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022 ? 语文命题点评
一、立德树人的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以及作文本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这次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不同维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比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对传承革命文化的突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比如阅读题材料中出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还有美国记者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文更是如此。结合双奥之城,结合我们的发展谈“跨越,再跨越”,结合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选择?创造?未来”等。
二、命题总体比较平稳,材料比较友好,贴近,易懂,文字量适中
1、严格遵守课标,不同课标,试题版本也不同,表面上是4套,但实际上是6套,主要是为了照顾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
2、回到教材、课堂,和教材关联,但不拘泥于教材,隐性关联与显性关联。
3、在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上,有比较大的进步。题目灵活,强调开放性,甚至答案不唯一,改变机械刷题。比如对成语的考察,选择题变填空题,答案不唯一,但指向是清晰的。
4、材料贴近社会、同学,相对都比较熟悉,文字量适中。
很显然,命题在回归课堂。双减的目标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课堂,这次命题比较突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最后助力双减的落实。
三、一如既往强调思辨,开放性,考察你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
语文学科是落实“思辨”性最好的科目,也是抓手。我不喜欢用“批评性思维”的说法,这个翻译实际上就是直译,不是意译。
1、从阅读上,核心就是考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背后更充满了思辨性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在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目前国际大变局下,国际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我们中国的智慧有着现实意义。
2、作文题更是如此。比如“本手、妙手、俗手”这份给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命题,但充满思辨。
全国卷4个作文题,实际上2个没有具体题目,2个有具体题目,无论是给材料,不命题,还是既给材料,又命题,都保留足够的空间,让考生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认知、思考,判断,让考生能方便地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去论述。但前提,是你需要有思考,有思想,没有思考、思想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四、谈点题外话,关于命题的难易问题
1、不可否认,这一届考生和疫情撞了一个满怀,大家有很多惶恐,不安,甚至焦虑。
2022届高考学生是非常特殊一届,和疫情撞了一个满怀,入学第一学期就遇到了疫情,最后又迎来了疫情高潮,奥密克戎。在这3年里,他们是全面被迫转移到线上学习的一届,10年前,搜索高居第一的是高考真题,今年搜索关键词第一是名师直播课堂。
2、因为疫情,于是就有家长说,能不能题出容易一点,能不能阅卷松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能理解家长与考生的焦虑,惶恐,甚至不安。但首先,命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是有要求和科学规律的,尤其是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阅卷是有其规矩的,不是可以随便降或者减的。
更重要的是,命题难易度,并不影响录取,更不影响公平,疫情带来的影响,包括准备不充分,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分数线本质是根据高考报名人数最后确定的一个位次线,大家发挥好了,于是水涨船高,大家发挥不好,于是分数线就低了。也就是说,大家不必焦虑。
一味追求容易,不仅违背命题科学与规律,也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对高考区分性造成影响。
3、特殊的疫情经历,给了这一代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甚至是磨砺,其实也是一笔成长的财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他们不得不面对疫情,不得不时不时转战在线学习,在线考试。他们也终于认识到,想平静地坐在教室学习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疫情给他们造成了干扰,带来了不便,但也给他们一个特殊的成长机会。家长和考生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北京卷今年的作文题“在线”就是启发大家去思考。我坚信经历过这些磨砺的学生大概率会成为优秀的一代。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
---|---|---|---|---|---|
本科线 | 400 | 400 | 403 | 401 | 402 |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 | 503 | 502 | 503 | 502 | 501 |
艺术类本科文化线 | 300 | 260 | 262 | 261 | 261 |
体育类本科文化线 | 280 | 280 | 282 | 281 |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