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别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授予学位 | 修业年限 |
建筑与规划学院 | 建筑学 | 082801 | 工学 | 五年 |
城乡规划 | 082802 | 工学 | 五年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081001 | 工学 | 四年 |
测绘工程 | 081201 | 工学 | 四年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081005T | 工学 | 四年 |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081002 | 工学 | 四年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081003 | 工学 | 四年 | |
安全工程 | 082901 | 工学 | 四年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080501 | 工学 | 四年 | |
环境工程 | 082502 | 工学 | 四年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080407 | 工学 | 四年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080503T | 工学 | 四年 | |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080601 | 工学 | 四年 |
自动化 | 080801 | 工学 | 四年 | |
电子信息工程 | 080701 | 工学 | 四年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081004 | 工学 | 四年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080301 | 工学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0901 | 工学 | 四年 |
软件工程 | 080902 | 工学 | 四年 | |
网络工程 | 080903 | 工学 | 四年 | |
物联网工程 | 080905 | 工学 | 四年 | |
管理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 | 120103 | 工学 | 四年 |
工商管理 | 120201K | 管理学 | 四年 | |
工程造价 | 120105 | 管理学 | 四年 | |
财务管理 | 120204 | 管理学 | 四年 | |
资产评估 | 120208 | 管理学 | 四年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120104 | 管理学 | 四年 | |
外语学院 | 英语 | 050201 | 文学 | 四年 |
日语 | 050207 | 文学 | 四年 | |
翻译 | 050261 | 文学 | 四年 | |
艺术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130502 | 艺术学 | 四年 |
环境设计 | 130503 | 艺术学 | 四年 | |
动画 | 130310 | 艺术学 | 四年 | |
公共艺术 | 130506 | 艺术学 | 四年 | |
风景园林 | 082803 | 工学 | 四年 | |
交通工程学院 [6]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081006T | 工学 | 四年 |
交通工程 | 081802 | 工学 | 四年 |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四年 |
省级品牌专业:《土木工程》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专科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面向全国招生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461人。
学校始建于2000年6月,曾用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2017年被批准为吉林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校园占地总面积80万?,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教学、实训场馆和标准化公寓总建筑面积45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亿元;馆藏纸质文献总量88万册、电子图书72.6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175种,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充沛。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数字建造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12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1个,分布于“工、管、艺、文”四大学科门类。
现有专任教师65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1.8%,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6.9%;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等各类高层次专家、学者20余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省级“金课”、一流本科课程共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1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