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总共5个校区,分别为保定东校区、保定西校区、定州校区、渤海校区、秦皇岛校区。
保定东校区(校本部):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保定西校区: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乐凯南大街2596号
定州校区: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博陵街1号
渤海校区:河北省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渤海路1号
秦皇岛校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东段52号
学校在保定市、沧州市渤海新区、秦皇岛市、定州市四地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附属实验农场3600余亩,林场40000余亩,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69亿元,固定资产24.29亿元。
河北农业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学校的森林系、畜牧兽医系、农田水利系分别整建制参与组建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武汉水利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2000年原河北水产学校、原河北畜牧科技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
百年积淀,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教学原则,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与表彰,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先后培养毕业生40多万名,涌现出了一批批兴业英才、学术骨干、管理才俊,如董玉琛、刘旭、杨志峰、赵春江、郭子建等11名院士,君乐宝集团创始人魏立华,全球青年领袖石嫣等。2016年,*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33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281人;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74人;教授及相应职称44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002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772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
学校学科专业以服务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应用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为优势特色,“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93个本科专业,其中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全面实施“311”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9项;建设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4个。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发起成立“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获批河北创业大学,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连获佳绩。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承担科技创新项目数量、经费总量和获奖等级、数量上一直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拥有“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3名、省级79名。“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370项,到位科研经费9.87亿元,审定新品种100个,专利1121项,三大索引论文283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8项,其中国家二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