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如何照进现实

更新时间:2023-07-17 00:32:27文/高考志愿库

国有企业实施理念管理的前提是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行民主管理

  西方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价值观,应该通过塑造统一的群体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来调动全体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怎样塑造呢?遍览图书馆中一排排企业文化著作,无非都是把一些动听的口号称作企业愿景(或理念、使命)、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通过宣传、培训、表扬、批评来影响职工心理,以此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让职工为之努力奋斗。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万能的服务”,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用汽车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以及国内某些国企的“国内站排头,国际创一流”、“视质量为生命”、“无私奉献,爱厂如家”等。

  但是,对于职工为什么因此就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为之努力实践,管理学者们却语焉不详,就连这些口号的提出者似乎也没有研究职工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做,这样做能够满足职工什么样的需要,给职工带来多大的利益。而人们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恰恰来自人的需要,缺乏这一环节就难以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其缺陷之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分析革命不成功时所说:“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研究和满足职工各层次的需要与设计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些高尚的价值取向或宏伟的远景更好地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效率。

理念“直指人心”

  企业文化要以企业理念。这里说的企业理念就是规划一个壮丽的事业和美好的远景,使职工确信这个远景能够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在追求这个远景的过程中职工的利益(尤其是精神利益)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自觉地为这个事业努力奋斗。20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是以“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为全国人民争口气”的理念(当时只是一个高尚而诚挚的想法)为引导的。这样的理念和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人民的精神面貌相结合,造就了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管理作风和工作作风。这个理念能极大地满足职工高尚的精神需要,虽然王进喜未必明确意识到。

  好的理念在管理上“直指人心”,经营了职工的灵魂,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职工在理念的召唤下可以感到前途无限光明、意气风发、干劲冲天,产生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实现这个理念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到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精神得到极大的振奋和满足。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职工可以不惜个人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典型例子。

  西方管理学近二十年在重视企业文化的同时,仍在研究怎样通过组织、协调、计划、控制、激励等管理手段使职工的能力正常发挥。其实,如果有好的理念引导和环境刺激,调动起人追求高尚精神的本性,完全可以使职工的能力超常发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理念,可以吃草根、啃树皮,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的人民群众劳动热情如火山般爆发,涌现了以向秀丽、孟泰、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在“摆脱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念的引导下超常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这是西方管理学中任何激励方式都达不到的。国外很多企业因为奉行“社会使命至上”或“为客户服务”而提高利润、发展壮大的例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理念高尚与否的重要性。

  现在有人过度强调“年薪制”对搞好国企的作用。其实,年薪制只能调动起几个主要领导的积极性(还不是超常发挥),不能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当然比几个领导强。广大职工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用好的理念引导,正是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的最好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企业管理逐渐超越了以物为中心、把人当成工具的“科学管理”和以量化分解、规范形式为特点的理性主义观念,实行“以人为本”、“企业民主”、“企业文化”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越来越注重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来激发他们的潜能,越来越重视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我们有些国企却抛弃了本来已有的种种优良传统(如“两参一改三结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等),片面强调“严管重罚”,设计出烦琐苛刻的考核制度。

  的确,规章制度必不可少。但是,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机器设备,只要设计合理通上电就能正常运转。它们要由人来执行,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决定了规章制度执行的好坏。企业不可能把每个岗位都安上监视器,即使安上监视器也只能监视工人是否有违章操作、在岗睡觉等现象,不可能激励工人超常发挥能力。因为人的活动不像机器那样简单,现实中与人有关的变量无穷多,正如一万元一百次方程组无人能解一样,任何人也没有能力设计一套天衣无缝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不得不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使设计出来也无法监督执行,工人要想工作不出全力总能找出理由。而如果有一个好的理念,工人就会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氛围,领导和工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为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产品市场发挥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工作再苦再累心里也感到幸福和自豪。这时的工作就会趋近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当前,国有企业确实遇到各种各样的外部困难,好的理念可以使企业渡过难关。任何企业都要严格管理,越是处于困难时期越要这样,但管理的力度不能超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否则职工就会抵制,就会辞职,尤其是有一技之长者。据笔者了解,有些国企一到发不出工资,工人就不服从严格管理。而如果有好的理念,对职工有很强的吸引力,职工群众会感到虽然获得的物质利益少了,但精神上充实振奋,感到工作有奔头,对经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现状有信心。那么,即使暂时发不出工资,甚至自己贴钱,职工群众也会服从管理,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