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需要重塑心智模式

更新时间:2023-07-18 11:41:58文/高考志愿库

  心智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还决定我们将采取何种行动。

  “通过成就别人而成就自己”是培训师的使命。那么,如何成就别人?相较于知识传播,培训师需要学习更深的学问——心理学或者是更前沿的脑科学,他们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影响人的心智模式。

学会关注

  培训师之所以要熟悉脑科学,原因在于,心智模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仅如此,企业CEO们对心智模式问题也正在产生越来越高的关注度。

  通俗地讲,脑科学就是一种通过先进的脑成像技术来研究心智模式,并具备物理基础的前沿心理学。而心智模式,是指深植在人们心中关于自我、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或故事——它们往往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限制。渴望知晓如何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正是培训师、CEO关注脑科学的真实目的。

突破思维局限

  “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还决定我们将采取何种行动。”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曾这样总结道。

  以理解《红楼梦》为例,经学家看见的可能是易学,才子看见的是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看完后也会感悟迥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结果。

  为此,建议培训师去阅读这两本书:《聪明的经营者为何会失败》《CEO为何会失败》。两本书的作者均认为,失败的领导,源于其心智模式——每个管理者都拥有一套自己的做事方法,它们造就了管理者的成功,他们深信这套方法,且不愿进行改变,而失败,往往就会在此时降临。

理解心智模式

  先做个小测试,请看左侧的图片,你看到正方体了吗?

  大部分人会说“看到正方体了”。但这真的是正方体吗?不一定,或许只是由八个内嵌白线的圆构成的正方体轮廓而已。这表明,在看待事物的模式方面,人们能接收的永远是不全面的信息,而时常会在信息不全时做出判断;人们所想的,往往都是假设而不是真相;人们习惯于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看这个世界,而心智模式并不总是完备的。

  显然,固定的心智模式确实能给日常管理带来快捷和便利。比如成熟的企业组织架构,可以使每个员工都能驾轻就熟地开展各项工作;固化的工作流程,可以使每个人节省时间,且少犯错误;稳定且配合默契的团队人员,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和交流成本。

  然而,正因为架构、流程、团队以及思想意识的过度稳固,才容易导致经营过程的下意识化或无意识化,管理者懒于思考或疏于改进。所以,心智模式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它的对或错,而在于能否了解它是一种简化了的假设,同时,它如果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如何去察觉与检视它。

永恒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意见。一旦团体标准发生了变化,个体依附该团体而产生的那种抵抗也就会消失。基于此,勒温还提出了“场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内部动力和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

  在培训与管理领域,团体动力学和场论最直接的应用形态就是工作坊(workshop)。工作坊是一个多人参与的场域与过程,可以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这种“聚会”与“一连串的过程”,就是一种参与式工作坊,而项目式的运作,就是一种行动学习。

  工作坊的主持人(facilitator)常常由培训师来担任。这时,培训师的角色价值就会发生变化:不是去传播知识,而是通过流程来营造一种团队学习、注重改变的氛围,以重新塑造个体和团队的心智模式。为此,培训师有必要认真对待和思考心智模式问题——一个全新而永恒的研究对象。

TIPS:心智模式的常见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形成,源于遗传基因、教育、他人的影响及做事情时获得的强化反馈

  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做出的相关结论

  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适用性更加长寿(适用的外部环境变了,但心智模式还没变)(《培训》杂志)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